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大公报120周年 | 重庆艰苦办报 抗战舆论中坚

2022-06-08 04:24:53大公报 作者:韩毅、苏征兵、张宝峰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45年9月20日晚,毛泽东为《大公报》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大公报》于1938年由武汉汉口迁至重庆,同年12月1日发刊,日出对开纸一张。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日销最多曾达到97000余份,创造了彼时重庆报业发行纪录。直至1952年8月15日停刊,《大公报》在渝近14年,与重庆一起度过了抗战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抵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国共和谈。9月20日晚,《大公报》作为东道主,在李子坝的报馆设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中共代表团成员,毛泽东现场还为报馆职工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重庆母城渝中区李子坝片区因轻轨穿楼被游客追捧,抗战时期,众多达官显贵在此修建公馆、别墅。诸如史迪威旧居、圆庐、美军飞虎队办公楼等。从李子坝正街迈上十几级长满青苔的台阶,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板门,在一片老黄葛树掩映下的建筑就是大公报报社重庆旧址。建筑面朝嘉陵江,背靠佛图关后山,宁静而厚重。旧址上矗立着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两栋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经修复,呈小青瓦屋面,青砖外墙,两楼由外廊连接。

  社论名篇 诞生于此

  顺着建筑楼梯拾级而上,脚下的木楼板发出吱吱声响。推开顶楼一扇木窗,窗外远处的轻轨飞驰而过,与镌刻着时代记忆的旧楼古今交融。尽管仅存斑驳老楼,但当年影响无远弗届,《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我们在割稻子》、《看重庆,念中原》等中国新闻史上甚具影响的社论都是经此发出。站在楼内凝思,仿佛能看见日寇狂轰滥炸中,大公报人以笔作刀枪,以文章当子弹,以报纸为战场,奋勇无畏与日寇战斗艰苦而辉煌的岁月。

  《大公报》为抗战的呼吁和呐喊从未停止过,亦是重庆抗战历史的重要载体。已故百岁老人张炳富在《大公报》任职期间逢日军对重庆大轰炸,是大轰炸的幸存者和见证人。“轰炸严重时期,编辑部与印刷厂都搬到防空洞继续作业,大家在对开平板印刷机的轰鸣声中写稿、编辑、校对、印刷。在日军对重庆长达五年半的轰炸中,从未停止出报。”10年前老人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防空洞内 坚持出版

  1940年,日军倾其航空力量,对重庆进行连续半年的狂轰滥炸,大公报李子坝经理部办公楼被炸毁,印刷厂第2车间被破坏,但在半山腰防空洞里的印刷机始终没有停转。1941年夏天,《大公报》报社再次遭到轰炸,经理部大楼中弹,编辑部大楼经猛烈震动,屋顶裂开,员工们在暴雨中露宿两夜。“空袭中,只要把版排好,送入防空洞打版上机,报纸即可保证无间断。在日寇对重庆的轰炸中,《大公报》同仁从未畏惧,每天照常工作。敌机来临,及时躲避;敌机飞走,照常工作,我们不因轰炸而退缩、害怕,决心与日寇战斗到底。”当年张炳富斩钉截铁地说。

  报馆设宴 毛泽东题字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抵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国共和谈。毛泽东在渝会见了很多民主人士,重庆《大公报》编发了消息和特写,连夜赶写了题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9月20日晚,《大公报》作为东道主,在李子坝报馆内的“季鸾堂”设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中共代表团成员。晚宴上,毛泽东说,希望《大公报》能够成为为人民大众说话的报纸,并为大公报全体员工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是他对这份报纸的期望,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当年轶事

图:大公报战地记者方大曾于1936年拍摄的抗战现场图片。

  重庆

  解放碑下埋《大公报》

  重庆解放碑于1947年10月10日竣工落成,为纪念抗战胜利而建。1947年10月11日,重庆《大公报》以《万人争看纪功碑:群鸽飞出鞭炮声中剪彩,永垂不朽象征重庆建设》为题作了报道。重庆《大公报》刊文《历时十月,费款两亿,胜利纪功碑今行落成礼》记载,“还有一条‘纪念钢管’,今天要将本市的报纸、照片和有关文物装进去,于今天下午埋在碑内”,以期“使后来的时代找出今天这个时代的文化。”

  在挖掘地基时,刻意留下深坑,将战争中缴获的部分侵华日军的武器弹药、钢盔、军靴、指挥刀、军旗等战利品埋于其中;碑身壁上,藏有纪念钢管,管内放有纪功碑设计图样,并放有代表此时期文化产物、包括《大公报》等报章,邮票、照片等。

  胡政之女婿 营救大公报记者

  《大公报》在渝14年,大公报人亦在山城经历了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往事。现年88岁的胡政之外孙王瑾表示,1949年,在重庆还未解放之前,国民党特务机关将秘密抓捕中国共产党人,包括重庆《大公报》采访部主任徐盈,《大公报》外勤记者彭子冈、丁涪海等。时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的张群得此消息。“张群通过手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时任重庆金城银行经理,我的父亲王恩东。”

  “王恩东立马把该情报告诉了重庆《大公报》副经理段继达,段继达即刻通知名单上的记者赶紧躲藏,不能回家。为了不引起特务机关的注意,王恩东以重庆金城银行的名义购买了飞往香港的机票。”王瑾透露。

  王瑾回忆,“我的叔叔王恩源亲口告诉我,‘当时哥哥王恩东告知,今晚有客人要到家里来,好好接待。’徐盈、彭子冈当晚来到王家,王恩源把卧室让给了彭子冈夫妇住,他自己在沙发上睡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王恩源驾车把徐盈、彭子冈送到重庆市内的珊瑚坝机场,王恩东已早早在机场等候,将两张机票交给子冈夫妇,他们乘坐早上的第一班飞机,飞往香港。”

  办报资金埋树底 躲避查封

  “王恩东与张群关系交好,源于张群是王恩东的父亲、我的祖父王章祜的学生。王章祜在成都办教育,张群父亲出身贫寒,是小学看门人,张群没有钱唸书。王章祜让张群唸书,接受启蒙教育,没有收其学费。”王瑾透露,王恩东于1930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职金城银行南京分行经理,与政府打交道较多。

  段继达次子与王瑾同岁,他后来告诉王瑾,“段继达发现当时位于李子坝的大公报报馆门外出现很多生面孔,判断是特务伪装,让丁涪海躲进段家。段家在《大公报》报馆附近,独门独院,隐秘的后门可通往大坪。后来,丁涪海从段家后门上山逃走了。”“段继达是胡政之的表弟,是重庆《大公报》分管财务的副经理。当年国民政府要查封重庆《大公报》,王恩东得到张群消息后,告知段继达。”

  王瑾说,临解放时,重庆时局混乱,加之担心国民党抢夺财产,段继达就把当时大公报存有的现金银元埋在了段家院内大树底下。解放后,段继达与《大公报》财务科长林朝华一起,把一箱银元取出来,应付报馆职工开支。

  无惧敌机轰炸 桂林岩洞办报

  图:《大公报》桂林版当年的办公岩洞,如今已变成了一家企业的仓库。\大公报记者苏征兵摄

  广西桂林市七星区七星公园后山不远处,在吊萝山临近普陀路位置,一块立于2003年的“桂林《大公报》旧址”石碑,记载着81年前《大公报》在桂林山洞办报的历史。

  《大公报》桂林版于1941年3月15日创刊,至1944年9月12日因战乱停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伟林认为,《大公报》在桂林办报期间,桂林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文化名人和多个文化机构,举办了大量文化活动,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有着“抗战文化城”之称。

  在广西师范大学“抗战文化城”博物馆有一段关于《大公报》的记载:1941年3月15日,桂林版《大公报》在桂林星子岩岩洞创刊,后仅仅一个月,1941年4月,时任总编辑胡政之就收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务长马丁信函:“将本学院今年颁赠外国报纸之荣誉奖章一枚赠与贵报。”

  几年前,桂林市人防办公室曾经进行大规模的山洞利用整治,《大公报》桂林当年的旧址,已被租赁给当地一家企业作为仓库。

  北京老报馆 尘封的记忆

  在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73号,有一排颇有些年头的楼宇,它现在的名字是“北京邮局大楼”,往来于此的,是一辆辆邮递车和忙碌的邮差。然而在66年前,这里曾经是《大公报》在北京的办公大楼,当时,在这里往来忙碌的,是中国最优秀的一群报人,从这里发出的,是一篇篇对国内外时局具有重大影响的文章。

  1956年北京大公报社新楼落成(即今北京西城区永安路北京邮局大楼),天津《大公报》迁至北京出版。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报馆变成了邮局,周边也开满了买卖兴隆的各式店舖。

  如今,北京西城的邮局大楼早已在历史变迁中更换了容颜。但有关大公报老报人的才情与风骨,也永久地留在了有关北京城的历史记忆之中。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