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华南国家植物园的龙洞琪林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水松、落羽杉依水而生,美轮美奂。\受访者供图
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29年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保护机构之一。该研究所与香港的渊源甚深。抗日战争期间,就在香港九龙设有办事处,1938年曾将重要植物标本、图书、仪器分批运至香港保存,并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植物园创建人生于香港
在植物园的雕像径上,陈焕镛的雕像屹立其中。他是中国著名植物学家和分类学家,1890年出生于香港,1971年病逝于广州,毕生在华南大地上“耕耘”,开创了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新一页,特别是为植物分类学作出奠基式贡献。在植物园科研区一隅,仍保留着他住过的一幢小红楼,附近还有一条小路被命名为“焕镛路”。
陈焕镛一生采集标本达12334号,发表了600多个植物新种与新组合、11个植物新属。植物园内全球保存木兰科植物数量最丰富的木兰园中,大叶木兰、绢毛木兰、石碌含笑等多种木兰科植物新种,都经他定名发表。
陈焕镛致力于植物科学研究工作,早在上世纪30年代便建起标本园,至抗日战争开始时,该标本园已具一定规模,可惜“在广州沦陷时为日军所毁”。1938年春,他又出钱出力,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的一批重要标本、图书、仪器运至香港保存。到1942年4月底,这批存港标本运回广州,安置在岭南大学。\大公报记者 方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