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喜迎二十大·新时代笑脸 | 工程师眉开眼“笑”喜送国产列车“出海”

2022-10-06 04:24: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中车长客的售后服务人员正在调试其出口至阿根廷的地铁列车。右图:牛锡平与刚刚下线的哥伦比亚西部有轨电车项目模型车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十载春华秋实,镌刻非凡印记。时间像一把标尺,丈量着国家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也记录着每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我们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实践者,更是辉煌成就和幸福底色的收获者和体验者。大公报今起推出《喜迎二十大·新时代笑脸》系列专题,聚焦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医疗卫生、脱贫攻坚、新经济新业态等领域,通过十位从业者的奋斗故事,展现近十年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十年发展带给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灿烂笑颜,是实现个人梦、家庭梦的“小确幸”,更是国家梦、民族梦之宏大叙事的最佳注脚。

  “什么是大国工匠?我认为就是要锲而不舍、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作为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正高级工程师,做方案、画图纸、将电脑里的图纸转化落地为整车就是牛锡平(圆图)的日常工作:填补我国铝合金车体70%和100%低地板轻轨车空白,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国制造低地板轻轨车向海外多国出口……牛锡平感叹,熠熠闪光的“成绩单”上不断被刷新的纪录背后,是时代给自己“这一代人的机遇”:“十年来轨道交通技术不断发展,新时代下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大公报记者 卢冶、林凯

  “低地板”指轻轨车辆地板面距离轨道面小于40厘米。与传统地铁车相比,低地板轻轨车不仅大大降低线路造价,还能减少噪声污染、节约能源。牛锡平介绍,自1984年世界上首列低地板车问世,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城市使用这种车辆。在中国首列100%低地板轻轨车问世前,这项技术只有欧洲企业掌握,且列车造价昂贵。

  赴德考察碰壁 3D模拟突围

  “中国地铁想要快速发展,必须自己掌握这项技术。”2002年,牛锡平一行人赴德国考察低地板轻轨车,“我们没奢望去人家工厂看,就想着能不能去停车的车辆段看一看,也遭到拒绝,大家就只能以乘客的角度看一看外观,拍拍照回国了。”牛锡平回忆,“技术更多的是内在的东西,没有学习的对象很难凭空生产。”

  回国后的牛锡平和团队没有放弃,凭着网上资料一点一点的通过3D模型“抠”出来一辆国产70%(车辆低地板面积占客室面积百分比)低地板轻轨车,再一遍遍试验。“最大的难点在底架和转向架上。跟高铁、地铁不同,低地板轻轨车要把地板做低,把底架下面的空间压缩掉,同时不能降低舒适性、平稳性、安全性,难度可想而知。”2006年12月18日,国内最高档次的70%低地板轻轨车终于在中车长客诞生。

  2012年,在充分掌握70%低地板轻轨车研制技术的基础上,中车长客实现了100%低地板车的自主研制。当年10月19日,中国首列100%低地板轻轨车在长春载客运行,至今整整十年。十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更趋便利,中国制造的低地板轻轨车更远销美国、以色列、土耳其、哥伦比亚、塞尔维亚等国。

  “中国制造”畅销“一带一路”

  “海外订单不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事,也不是中车长客的事,每一辆车、每一个技术都关乎中国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声誉。”牛锡平介绍,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中国制造存在“低端”、“靠低价取胜”等刻板印象。2021年5月30日,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首列车本地化装配工作完成交付,中车长客正是列车研制方。“从2015年12月29日宣布中标,我们每个月都要前往以色列进行项目汇报。当时甲方还找来第三方监督,每个人满脸写着‘你们中国能做好吗’。一些竞标落败的外国企业也在紧盯项目进程,找机会唱衰中国技术,那段时间压力很大。”

  牛锡平回忆,“以色列要求非常严格,我们也不负众望,不论是车辆外观还是自动化技术水平,抑或是防爆、被动防护系统等自主研发技术都一次次得到认可。最直观的信任感是,第三方监测机构对项目提出不合理的质疑,以色列方会选择相信我们,这让我很感动,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寄望未来:“我们要领先世界”

  9月初,哥伦比亚西部有轨电车项目模型车下线,牛锡平喜上眉梢,“这是中车长客在美洲的第一条低地板有轨电车项目,这也意味着中国有轨电车版图进一步扩大了!”据悉,该项目列车重联运行时长度达105m,最大载员1220人,是目前世界商业运行车体最长、载客能力最强的有轨电车。“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能与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国际竞争对手同台一较高下的资本。但是要领先世界,就需要一代代的年轻人去研究、去创新、去试验、去应用。”牛锡平高兴地说。

  近十年,中国无论是高铁、地铁还是轻轨都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也有国外企业向牛锡平抛出高薪“挖人”皆被他回绝,“我的根在中国,在这里实现了专业梦想,做到了从无到有,可能外人都理解不了,这是一种成就感和使命感,而且我也希望我们的技术可以有一个延续性,还有许多新的东西等着我们去研究。”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