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喜迎二十大·新时代笑脸 | 农民欢歌“笑”语 一亩万元大丰收

2022-10-07 04:24:54大公报 作者:谭旻煦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成为“院士的学生”后,李福(左)边学习边实践,种植辣椒、马铃薯等农作物,越幹越有劲。\大公报记者谭旻煦摄

  “这些天辣椒价格好,一亩收入可以有1万元,我们种了40多亩,就有4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了”,李福(圆图)在育苗大棚里看着长势良好的辣椒苗开心地合不拢嘴。作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一名普通的拉祜族村民,几年来,李福和乡亲们幸运地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们的指导,在冬季从来不耕种的地里种上了马铃薯、林下土地种上了三七,拉祜族爱吃的辣椒产量也在地里翻了番……“学到的这些技能,让我们脱了贫,未来我们要把它们用好,生活就会越来越好。”院士为农民办班、扶贫又扶智的扶贫政策,让拉祜乡亲们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行。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全县有8个世居少数民族,包括拉祜、佤、布朗3个“直过民族”(指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总人口50.09万人,其中拉祜族28.85万人,这个数字占到全球拉祜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时,受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山区面积占98.8%的澜沧县经济建设起步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云南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5.85%。

  “农民院士”办班 田间开课堂

  为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对澜沧实施定点结对帮扶,通过开办“院士专家指导班”,教给学员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带领他们到田间地头、禽畜圈旁边教边做、边做边学,精准扶贫,为澜沧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

  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福,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成为院士的学生。他从前长期外出务工,后来回到家乡,那一年澜沧要开办学习班,政府工作人员觉得李福有些基础,就动员他报了名。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就去了,那天从家里出来下山的时候下起了雨,前面有一个看着像老师的人杵着树枝在走路,我就过去给他打伞,老师给我说,你那么有诚意从山上下来上课,如果录取了一定要好好学习”,李福说,听老师说完,他突然觉得特别想参加学习。后来他才知道,那位老师竟然是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院士扶贫”的牵头人、有“农民院士”之称的朱有勇。

  2017年11月,院士专家技能指导班正式开班,领到录取通知书的李福再次见到朱有勇院士,就是在指导班上。“我只有初中文化,开始很忐忑,都不知道怎么学习。”李福说,自己不会记笔记,于是就将课上学到的内容全都记在脑子里;有时不懂如何操作,下课了就赶紧去问老师。李福参加的第一个指导班,教授的是三七种植技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学会了林下三七的种植。

  “能学就多学点” 吃上技能饭

  “掌握一门新技术,让我觉得很有干劲,朱院士还鼓励我说,喜爱学,能学就要多学一点。”于是那之后,李福又相继报名参加了茶叶班、电子商务班、蔬菜班、养殖班,前前后后报了五个班,并且都顺利毕业。“这些技能都非常实用。以前我自己做茶,不懂得製茶的工艺,在课堂上学了製茶的工艺之后,连我自己都感觉茶比以前好喝了,许多茶商也慕名而来。”通过在电商班的学习,李福第一次知道原来东西还可以通过网络卖出去,“现在抖音、快手、微信都是我的销售平台,在种茶、采茶、製茶、泡茶的过程中,我就拍视频跟大家分享,十分愉快。”

  这两年,李福除了自己做茶,还在院士团队的指导下种植了蔬菜、冬马铃薯,都有不错的收成,而今年最让他惊喜的是,拉祜族最喜爱的辣椒,按照科学种植的办法,产量竟然翻了一倍。

  “这部分苗已经培育了35天,再过两天就可以种到地里了。”在育苗的大棚里,李福拿起一棵苗,“我们以前种辣椒都是随便把种子撒在地里随它长,现在的方法不一样了,先在大棚里育苗,把种子一颗颗点到育苗盘里,成活率比之前高了许多,再加上我学会了科学施肥和有机种植,辣椒长得可好了!”李福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地能产辣椒400-500公斤,而现在一亩地产量可达到1吨。

  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为澜沧“量体裁衣”,以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心,让多数只接受了小学、初中教育的农民群众掌握了科学的种养殖实用技术,为澜沧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拉祜族实现整族脱贫。

  “这几年一年的收入能有六七万元,这些技术都是院士们手把手教给我的。”李福在试种辣椒喜获成功后,也把辣椒苗和技术和乡亲们分享。“我还准备再种些蔬菜,这个收成好,收入也好”,李福一边说,一边感慨,“这些年我们拉祜族变化最大,爱学习了,爱劳动了,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大家劳作的身影,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劳作,一起收获,日子就能一起变得更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