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喜迎二十大·新时代笑脸 | 医生笑慰病患 战疫临危不乱

2022-10-13 04:25:23大公报 作者:朱烨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王凌航时刻关心患者的康复情况。

  自1998年至今,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主任兼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副主任王凌航(圆图)已有了24年的传染病诊疗经验,既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沙士)和2020年至今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见证了中国医疗领域脱胎换骨的变化。过去十年,中国不论是医疗技术设备、诊疗手段、学术进步,还是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王凌航的工作性质高危又紧张,但他藏在口罩下的嘴角却常常带笑。“尤其是当看着病患转危为安以及中国在国际重大传染病中提供诊疗规范、行业引领等支持的时候,更觉得一股职业自豪感涌上心头。”

  王凌航所在的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多年来在感染病专科联盟的基础上联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打造全国传染病领域原始创新高地。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医院在各类防控指南制定、药物和疫苗研发、试剂盒验证、疾病溯源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成绩。

  与新冠初过招 “打鸡血”连轴转

  回忆起与新冠病毒初次过招时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夜,一桩一件,王凌航仍历历在目。“尤其是2020年2月29日到3月23日,海外疫情开始严重,留学生大规模归国。”他回忆,“那会儿凡是首都机场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的筛查者,直接就由120转移到地坛医院了。因此,地坛医院感染急诊科忽然涌入了大量筛查人员,严重超出了医生护士日常的工作容量。“刚开始每天大概几十人,高峰时达到三四百人,对我们而言,无疑是很大的冲击。”自此,王凌航和他的同事开始了超负荷、连轴转的工作。

  人群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更别说这些人还都是需要进行新冠病毒筛查的人,既要安抚人心,还要做好安全防范。“当时我们在北京市统一指挥支持下紧急在南广场上搭建了帐篷,将所有临床工作区切换成筛查区、等候区、转运区等,每天都在优化流程,并且不断调入其他科室的同事,增加人手。”他说,“筛查工作一眼望不到头,病房也每日面临着住满的风险。”

  除了本职工作,医生们还肩负着诸多协调工作。比如对接隔离酒店以及住满之后应该往哪里转运,比如确诊之后的回溯等。“那时候每天都跟打仗似的,平均每日睡眠不足三小时,每天打鸡血似的撑着。”据王凌航回忆,大部分夜里需要在办公室坚守到深夜,就算有时间回到隔离酒店休息,也常常凌晨两点躺下,三四点接到电话就要立刻回到工作岗位。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王凌航血压一度飙升至160,而他在紧急接受手术后仅休息了三天便又加入了战斗。“2020年那个早春天气状况比较复杂,下过雪,颳过几次大风,所以常常担心帐篷稳不稳固,这么多人的吃饭和如厕的问题会不会受影响,筛查者的安全能否保证等。”

  当时一个月的时间里,地坛医院共接收机场和隔离点转送的筛查人员3000多人,占北京市65%。自2020年1月19日至9月30日,北京地坛医院累计收治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3996例,包括102例重症患者,是北京市投入救治最早、收治患者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医疗机构。

  解疑惑暖人心 港患者送锦旗

  今年冬奥会之后,地坛医院再次上紧了发条,隔离病房又迎来了一波收治输入病人的高峰。令王凌航最难忘的是来自香港的一家四口。“每天查房时都会给他们分析疾病特征,解答疑惑,帮助他们度过生活上的困难,讲解北京防疫政策,还会交流两地对疾病的认知。”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履行医生的职责,然而没想到,四位香港同胞即将出院时却特意准备了锦旗,上面写着“感谢北京医生对他们的照顾”以及“京港同心抗疫”等字样。

  原来,几位患者每天都与家人视频通话,常说起北京医护们对他们的需求非常重视,对病情的评估、治疗整个过程都很好,总是给他们信心等等,萌生了给医护人员一个惊喜的想法。“当时护士帮他们收了快递,起初以为是给孩子们订的学习用品,后来才知是锦旗。”

  这件事给了王凌航很大的触动。“虽然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查房不主张待太久,但这种必要的交流,对人心的抚慰,还是非常重要的。”他说,虽然京港两地有不少的差异,“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感恩,只要用心,仍能准确传递。”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