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委员手记/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献计出力\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鸣

2024-03-05 04:03: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屠海鸣来自34个界别的2093名全国政协委员满载着全国人民的期盼重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昨天下午3时。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应邀出席。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代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王沪宁讲到今年主要任务时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致力于画好最大同心圆。王沪宁特别强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将使14亿人过上美好生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是每一位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王沪宁主席的讲话,点燃了港区委员心中的激情。开幕式一结束,大家就在车上、驻地等多处,热议为中国式现代化献计出力。

  港区政协委员大有用武之地

  回到驻地,不少委员聚到了一起。大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惠及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宏图伟业,近200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港区委员当中有不少来自工商界的人士,对国际市场规则、规制非常熟悉,对一些国家的法治环境也非常熟悉,在国家推进“制度型开放”过程中,可以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

  港区委员当中也有来自教育、医疗、科技界的人士,香港拥有多家与国际接轨的大学,香港的医疗水平世界一流,香港的科研能力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跑”“并跑”的位置,定能为国家教育、医疗、科技领域的进步,提出高质量的建议。

  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有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的外部挑战,甚至出现“惊涛骇浪”的情形。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既要向世界讲好“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故事”,也要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

  做好调查研究的“必修课”

  王沪宁主席讲话中强调:“大兴调查研究,深入一线了解实践创造的鲜活经验、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政策实施的难点堵点,增强对策建议前瞻性和精准度,拓展议政建言深度”。

  已经是深夜了,不少委员还在一起讨论。有一位资深委员提出,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许多党的高级干部都是做调查研究的高手。确实如此,前些日子,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到港调研,调研选点之独到,调研作风之务实,每天工作效率之高,令许多港人叹服!  

  委员们纷纷表示,夏宝龙去年4月和今年2月两次来港调研,都给港区委员留下深刻印象,委员们从中可以学到做调研的很多方法。

  也有委员表示,只有到了一线,眼前才会豁然开朗。去年,在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刘赐贵带领下,港澳两地的4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考察了海南自贸区建设。实地调研,大家发现香港和海南之间有那么多共振点,原来政协委员可以做很多事情。

  讨论中,大家形成一致看法:港区委员要提升履职能力,调查研究这个“短板”必须补上!在调研中学会调研,在调研中打开思路,在调研中提升建言资政的能力。——大家在讨论中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提升“共识度”,拓展“团结面”

  王沪宁主席讲话中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善于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和生动实践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不断提升共识度、拓展团结面,促进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  

  在驻地的另一处,有很多位资深委员聚集一起。有委员讲到,王沪宁主席提及的“共识度”“团结面”两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此方面政协委员责无旁贷。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应利用各自的优势,主动向联系的界别、领域、政团解说中国式现代化,引导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一个人的声音不算大,但我们大家都来发声,就会形成“大合唱”。

  夜更深了,但大家兴致不减。如何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献计出力?委员们的思考还在深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