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对大公报表示,美国“经济围猎”手段多样,除了“经济杀手”制造债务陷阱外,还包括通过炒高发展中国家资产后突然做空,收割利益,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做空泰铢,甚至还有国际资本扬言要做空港股,最终被中国成功避险。
他强调,尽管美国手段多样,但不会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过需要警惕其中的风险。白明建议,应加强对外资的监管,从资金来源和主营业务入手,对出资人进行验资验质,核查其是否有“围猎”他国的劣迹,并及时应对潜在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郭寒冰认为,面对美国“经济围猎”的风险,中国需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
在政府层面,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是关键。首先,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穿透式监管。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外资流入的质量和规模,对外债进行精细化管理。其次,中国要继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减少对国外技术和资源的依赖,提升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如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不仅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再者,中国政府应继续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方式,助力合作国家实现经济自主发展,增强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削弱美国经济霸权的影响力。
企业自主研发 摆脱技术依赖
在企业层面,需从多元维度抵御美国“经济围猎”风险。从技术研发与创新角度,企业应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视为生命线,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自主研发体系,像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从电池技术到电控系统全方位布局研发,研发出刀片电池,提升产品竞争力,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降低制裁风险。在市场布局方面,企业应践行全球化多元布局策略。“比如福耀玻璃在全球多地投资建厂,既贴近当地市场,又能分散风险,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依赖,规避贸易摩擦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