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从“学霸”到“大禹传人”

2018-08-07 03:16: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14年1月10日,李焯芬(左)祝贺饶宗颐获颁“香港大学桂冠学人”荣誉

  远古时候大禹治水造福万民,数千年後的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也为中国水利工程奋鬥。李焯芬本是“文艺青年”,自小热爱文学,他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内地农村的贫苦,“书中述说农村社会的贫苦灾荒,水利可说是农村的命脉。”由是埋下投身水利工程的伏线,并在大学时决定投身土木工程。他早於上世纪70年代起积极为中国水利发展付出,不惜每周往返内地和加拿大,参加山区的水利建设,80年代初更决定回流祖国做“开荒牛”,至今参与20至30项工程,包括闻名世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堪称“大禹传人”。\大公报记者 赵凯莹

  李焯芬1945年於香港出生,父亲是国文老师,因而自小培养对文学的热情,并得过青年文学奖冠军。

  萧乾、萧红、端木蕻良、巴金等名家作品陪伴李焯芬成长,透过作品,令他了解到内地农村的苦况,唤起浓厚的乡土之情,进而在大学时选读土木工程,“我希望入大学後,可以具体做点有用的事,所以拣了土木工程,因为只有这科有得读水利。”

  “学霸”级的李焯芬,1968年在以一级荣誉於港大土木工程系毕业,1970年完成硕士,其後远赴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後投身教育工作,1978年加入加拿大水利部门任职高级工程师,并辗转晋升为总经理。

  回国“开荒”一走40年

  不过,一帆风顺的生活并不适合李焯芬,他追求的是更具意义的工作。此时,国家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为了促进内地的水利工程,连同工作小组多次到加拿大交流“取经”,李焯芬凭着多年在外国累积的专业知识,为小组担任翻译及接待工作,更不辞劳苦两地奔波,“我曾有一段时间,每星期最少花四天,由加拿大前往内地山区参加水利建设。”

  八十年代初,李焯芬获钱正英赏识,获邀回国做“开荒牛”,正式踏上参与中国水利工程的路,一走便将近40年。这段日子,他参与过20至30个大大小小的工程,走遍大江南北,重庆、湖北一带的长江三峡、河南的小浪底,以至四川、云南都遍布他的足迹,当中不乏偏远山区,有时更需骑马代步,试过好几次堕马,幸好无大碍。

  参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要数李焯芬最为人熟悉的“作品”,必是总投资达1800亿元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他当年负责“双线5级船闸建筑工程”,最困难的是研究船闸是否稳固。“若船闸周围的石头组织鬆散,会令船闸难以牢牢关紧,出现漏水,就不能成功控制船航,我用了两、三年时间论证,才完成了报告,确信周边的地方以花岗石为主,不会出现问题。”

  辛劳付出必有回报,李焯芬对中国水利工程的贡献良多,当年更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以“大禹传人”四字相赠,但李焯芬并无因此而骄傲,更笑言:“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