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伤病种类细分 消防急救更贴身

2018-12-25 03:17: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陈彦琳(左)表示,以往只能叫伤病者等待,现在可以正确指引并帮助他们施行急救\大公报记者周峻峯摄

  【大公报讯】记者周峻峯报道:“冷静少少,先生,我会陪着你,麻烦你讲伤者而家咩情况……”消防处的“调派后指引”两个月前新增至32种伤病种类,截至上周二录得逾11万人次使用该服务,较过去7年共发出约4.4万人次大幅增加。任职三年的消防队目(控制)陈彦琳表示,过去没分娩指引时只能叫伤病者“等车”及保持冷静,现在可以第一身去提供正确的资讯及步骤帮助他们,工作责任感、满足感随之增加。

  加入消防处三年的陈彦琳,十月初首次处理分娩的调派后指引,一位市民致电说他太太即将分娩,婴儿头部滑出,陈自己亦格外紧张,因她没有生育经验,便按系统指示发问,如“怀孕第几周”、“有否出现高危併发症”等,这位先生初时非常混乱,但有配合指示处理。惟不消一分鐘,他突然又称“死啦!BB仔出咗世”,陈安抚说“你唔使惊,听我讲,我话你知点一步一步去做”,着他先检查婴儿有否呼吸,惟夫妻二人仍过於紧张无法判断,她则听到一直有婴儿喊声,故再安抚指有喊声即是有呼吸。

  提供适当及即时急救指引

  及后,陈彦琳指示这位先生,“为婴儿及妈妈取毛巾保暖”、“找绳子或鞋带準备紮结脐带”及“检查婴儿有否呼吸”三个指示,整个电话过程大约10分鐘,救护车已在6至7分鐘时到达。她明言,以往没更多分类指引时,只能叫伤病者“等车”及保持冷静,现在可以第一身即时帮到伤病者,感觉如同走到最前线,工作责任感、满足感随之增加。

  消防处医务总监(调派后指引)蔡宇晖表示,控制中心每日平均处理约2200个求助个案,调派后指引虽参考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但其实有不少已“本地化”,以符合本港使用情况,如分娩指引只包括顺产、难产、胎异常的处理情况,提供“热水”则因应中国人传统习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