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丝路上的苦行僧/屈颖妍

2019-03-20 03:17: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一次认识丝绸之路,不是在中国地图上,而是因为一个日本人,他的名字叫喜多郎。

  喜多郎是我成长那个年代的音乐巨匠,1980年,日本NHK电视台深入中国内陆,探寻名闻遐迩的古丝路,拍成《丝绸之路》纪录片,并选了喜多郎为该片配乐。在瑰丽的文化遗迹感召下,喜多神灵感湧现,写成脍炙人口的不朽代表作“丝路”乐章,伴随着令人神往的西域美景,“丝路”和喜多郎这两个名字,一夜之间轰动全世界。

  “丝路”之后,还创作了“敦煌”乐章,而喜多郎最为香港人熟悉的,要算是为香港经典电影《似水流年》创作主题曲。

  因为那齣纪录片、那些音乐,世界掀起了一股丝路热,1988年,我还是个学生,已连同几个好友,背起背包、挂个单反,踏上征途。由青海湖到嘉峪关,由莫高窟到吐鲁番,由高昌古城到香妃墓……旅途虽艰辛,但心灵却震撼。

  之后再让我关注丝路的,是一个香港商人─刚离世的王敏刚,他是第一批跑到内地开发大西北的港商。跟他做专访,他这样形容自己:我是丝路上第一代香港苦行僧。

  上王敏刚的办公室,就像走了一转丝路,摆设都是西域搜集来的,每个物件背后都有故事。

  问他为什麼觉得大漠黄沙下会有商机?他说,单是80年代就有逾30万日本人来遊丝路,可见发展潜力之大。他到丝路城市考察过起码20次,发现外国遊客络绎不绝,而且很多是学者,对丝路上的历史文化比我们都懂,但大西北的基础设施却非常落后,於是王敏刚决定,要在大西北做隻文化旅遊开荒牛。

  1993年,王敏刚在敦煌鸣沙山投资1.5亿元建造酒店“敦煌山莊”,奠基那天,忽然狂风大作,吹垮了主席台。笃信风水的朋友说此乃不祥之象,劝他放弃,王敏刚却坚持留下来。

  开业之初,敦煌山莊即陷困境,头几年持续亏损,最困难的时候,帐面只得八百元,要在当地菜场赊帐。但王敏刚没有放弃,还在丝路上不断投资文化旅遊设施。现在的敦煌山莊,已今非昔比。

  如今,丝路多了个新名字叫“一带一路”,敦煌更是“一带一路”上一颗重要明珠,但王敏刚这苦行僧却在见证繁荣之后,如菩提树下的先行者,功德圆满,溘然而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