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乐善堂校舍变过渡房屋 学生相“留低”

2019-04-18 03:17: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乐善堂小学九月开始动工改建为过渡性房屋项目 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大公报讯】记者林海莹报道:全港首个由校舍改建的过渡性房屋、位於九龙城乐善堂小学的“乐屋”项目,下月开始接受申请,50个住宅单位明年可入伙。建筑图则昨日曝光,小学校舍内现有不少文物,包括清朝同治年间的“龙津”牌匾,连同校园内现时展示的学生作品与照片,均会原址保留,让变身后的过渡性房屋洋溢校园氛围。

  学校将於八月底停办,九月改装,现有22间课室,每个间隔为两个住宅,礼堂间成四个单位,合共50个面积180至240平方呎的单位,包括六个四人、40多个三人单位,有独立厨厕,两边通风,配备冷气。项目建筑师袁国章称,改装时以砖墙间隔,加强隔音,每个课室保留原有的门,并开凿多一道门供分间单位出入。学校有足够天然照明及通风,改建相对简便。

  保留文物 包括历史牌匾

  九龙乐善堂总幹事刘爱诗称,项目以环保为主,原有设备与文物,包括“龙津”和“戴高”牌匾、礼堂对联、校舍旧相片等,均会原址保留。校内篮球场保留作社区活动用途,并设共享洗衣房、活动室等,提供就业支援及课后讬管等。

  “龙津”牌匾现嵌於校舍后门的门楣上,有过百年历史,原在“龙津石桥”的接官亭,战时乐善堂遭抢掠一空,仅“龙津”和“戴高”匾额被寻回。

  可住可供教 双重意义

  九龙乐善堂主席杨小玲称,这项目有双重意义,校舍70年来一直作教育用途,学校虽停办,但希望继续发挥其作用,过渡房屋将提供小朋友补习等服务,是另一种教育用途。乐善堂现还有两个市区选址计劃兴建过渡性房屋。租金视乎综援租津而调整,现为4755元。刘爱诗预期申请反应理想,优先考虑轮候“乐屋”的家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