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教育告急系列 8\DSE中史题 歌颂侵华日军惹争议

2020-05-22 04:23: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红框为日军进攻徐州,高呼庆祝的宣传单张,试题问考生是否同意日军欢呼观点,令考生站在当时日军角度思考,企图模糊考生作为中国人的立足点

  继上周中学文凭试历史科试题出现歪曲历史的问题试题后,昨中国历史科开考备受关注,当中再度出现争议性题目。其中一条必答题列出两张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方各自印製的宣传品,日本侵略者传单上一班表情兴奋的日军手持武器庆祝胜利,有分题问及考生是否同意日军宣传品观点。有资深历史老师认为,该考题虽有提供正反资料,但对史料运用不理想,认为在谈及民族伤痛、血腥历史事件时,不应同情或歌颂侵略者。教育界批评,现时考评体系鼓吹“泛客观、泛持平”的角度,令拟题流於技术层面。\大公报记者 黎慧怡

  中史科必答题中,一份资料引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张宣传品:一张为中方印製的海报,展示数个拳头挥向倒在地上的日军,写着“万众一心誓灭倭寇”;另一张为日军的传单,涉及日本在1937至1938年进攻徐州,描绘侵华日军手持武器,大笑高呼庆祝,写有“徐州失陷”及“华北华中的日军完全连络”。考题问及考生两张宣传品“所描绘的日军形象有何不同”并作分析。最后分题则问考生是否同意日军欢呼宣传品的观点。

  不符培养国民身份目的

  黄楚标中学校长许振隆分析两张宣传品:“一边为国仇家恨,一边为‘侵略者好兴奋’。他认为,该题目引导学生站在当时日军的角度思考,令学生模糊其作为中国人的立足点,“难道要考生分析出侵华日军的‘健康形象’?”尤其对於最后分题(vi),他指具有明显倾向性,考生或会为得到高分流於技术上违心作答“同意”,为日军侵华辩解,难以符合课程纲要培养国民身份。

  教评会主席、国史教育中心校长何汉权说,该试题出题不理想,不应该用日本入城、徐州沦陷作为史料,虽然该试题有提供正反资料,有“对冲”,不似早前历史科涉事试题般有绝对的引导性。他强调,出题者应建基於事实出题,谈及民族伤痛、血腥的历史事件时,不应同情或歌颂侵略者。

  考评局回应称,题目旨在评核考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考生须援引中国军队於1938年3、4月於台儿莊曾歼灭日军过万、国军为保存实力,自徐州撤出,以及徐州会战有助华北与华中的日军连繫等史实作答,从而评估观点是否可信。许振隆认为此为开脱之词,反问为何要同意徐州的战略地位,“即认同日军侵华行为?”

  中史科考生林同学表示,试卷整体而言难度适中,自己亦贴中了必答题。他亦坦言,早前历史科问及1945年前中日关係的题目或违反试题规则,资料没有按规则给予正反论据,忽略了最重要的后半段日军侵华相关资料。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