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妍之有理/本来,根本不会有跳舞群组\屈颖妍

2020-12-02 04:23: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个跳舞群组,又把香港人打回山洞,蜗在家中避疫去。

  昨天看新闻,涉及跳舞群组的最新确诊数字竟达519个,一次聚会牵连五百多人染疫,绝对是几何数学。

  特首说,听了梁卓伟、袁国勇、福田敬二、许树昌四位专家之言,认为全民检测不科学,不赞成香港封城做强制检验。

  我忽然想起一句话:Think out of the box(跳出框架思考)。

  由疫情开始至今,政府谘询的都是医生,以上四位专家来自医学院,天天发报疫情的张祝君是衞生署医生,食衞局长陈肇始是个护士……全都是来自医疗系统。然而,搞科技的朋友给我一言惊醒:“有没有想过,这病毒传播,不是医学问题,而是一条数学题?”

  假设有带病毒者参加一个300人聚会,平均感染率是2%,就会有6人被感染;

  受感染的6人再参加其他300人聚会,6×6=36,就有36人被感染;

  如此类推,被感染数目就会6,36,216,1290,7776……几何级数上升。

  如果一早找出聚会中的感染者,不求多,譬如只揪出两个,放他们入限聚名单,限制他们14日内不能参与聚会,即使仍有四个感染者混进聚会场所,那被感染人数就会大大减至:4,16,64,256,1024……

  所以,这是一条数学题,也是内地健康码的原理。

  试想想,如果全港每个处所都有扫码系统筛隔了一部分确诊者或紧密接触者,那些什麼跳舞群组、生日群组、酒店群组……根本就不会出现。

  你可能会说,香港人就是怕私隐外洩,不肯扫码。原来,早在今年三月疫情初发时,香港科学园一班年轻科学家就设计了一个名叫“iBonus冠状病毒数码预防系统”,就像进入酒吧、会所、体育馆或者观赏球赛前所填写的健康申报表一样,只要在终端机上回答两条健康问题,再“嘟”一下八达通,终端机显示绿色你就可进入,显示红色即你曾与确诊者有紧密接触,不能进入该场所。

  香港人人都有八达通,大家无需下载什麼app,也解决了老人家不会扫码的问题。八达通不会有姓名、身份证等私隐,只要每个处所门口放一部刷卡机,每个进来的人“嘟”一下八达通就完成。平时大家在酒吧门口填健康申报表连地址都要写上,现在只需在刷卡机留下联络电话就可以,数据14天后自动消灭。这样即使不能百分百隔绝高危人士,但如同上述数学题,隔得一部分,已大大减低社会传播率。

  这设计,不单是本地年轻科研人员成果,更在五月拿了2020年联合国及世衞颁发的COVID-19 Healing Solution for Tourism最佳解决方案奖项,成为世衞认可的专利设计。

  然而,拿奖回来后,把设计推销给政府,却碰了一鼻子灰,磨蹭半年,计劃在食衞局、创科局、特首办之间抛来转去,最后被批下一句:“你们的设计没有科研含量”,就把计劃盖棺。六个月后,政府推出了一个比他们设计累赘百倍的“安心出行”系统。

  为什麼一早有更好的系统却不採用?为什麼总是等爆完大镬才事后补救,而不是想办法早早预防?政府不是常说要鼓励年轻人创新吗?创了又如何?拿了世衞大奖又如何?英雄有用武之地吗?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