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政策转变/渔护署:牛是本港农村历史遗产

2021-04-04 04:24: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嘉道理农业辅助会於农耕时代,共送了3367头牛给本港农户。图为1959年两名沙头角寡妇各获赠一头耕牛。\嘉道理农场提供

  对於流浪牛的问题,以往政府少有理会,只有收到滋扰投诉时,渔护署才会出动捕捉牛隻。2002年12月4日,当时的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曾以书面回覆立法会议员指,牛隻并非受保护动物,没有重要的保育价值,当局没有制订特定措施保护或安置牠们。

  2011年有市民在梅窝被水牛袭击,牛角刺穿大腿造成重伤,事件引起当地村民不满。同年,渔护署在压力下成立牛隻管理队,处理流浪牛问题。在“牛队”未成立前,被捉的流浪牛只能“认命”,全被送进屠房宰杀。据2002年1月至12月4日的资料,渔护署当年共捕获282头黄牛和49头水牛,该批流浪牛大部分命运堪虞。

  牛隻管理队成立后,政府对流浪牛政策开始改变,被捉牛隻不再送往屠房,改为尽量野外放生,只有部分经兽医评估不适宜放生的才被人道毁灭。

  过去三年,渔护署每年平均处理约200宗牛隻伤病个案,大部分为轻微受伤,而经绝育或治愈的牛隻,渔护署都会在牛耳钉上牌仔作识别和记录。治愈牛隻会被送返远离民居的同区郊野公园回归大自然。现时据渔护署网站资料显示,“认同黄牛和水牛是本港农村生活历史遗产的其中一部分”。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