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地掀起华服(又称“汉服”)热潮,穿华服出游甚至成为时尚风潮。在香港,华服爱好者跨越不同年龄层、遍布不同行业。不少华服迷表示,华服已不拘于隆重装束,辅以轻便配搭,与时装无异。有IT从业员日常返工皆为华服,混搭盛装日用品;有医生谈及华服起源分类如数家珍,希望延续断层的华服传统文化。\大公报记者 解雪薇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积澱了丰厚的服装服饰文化。夫子会、香港大学职员协会及华服推广工作者联会昨日举办“华服论坛”,来自不同界别的华服爱好者汇聚一堂,分享推广华服的意义。
华服爱好者余晓桦昨日以一身读书人的道袍现身,他说自己入“华服圈”已经九年有余,因幼时羨慕日本、韩国人都有漂亮的民族服饰,不禁腹中生疑,“我们作为堂堂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人怎么就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服饰呢?”作为历史爱好者,他透过书籍及影视资料的考究发现,原来是历史断代导致汉服鲜有人认识,他便从自身做起,介绍和吸引更多的人穿上汉服。
混搭现代皮带鞋子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韩国游玩时,当他身着汉服在韩国皇宫拍照时,偶遇一名同样身着汉服的女孩,“在异国他乡因为服饰找到同胞,讲返同一种语言,这种感觉非常好。”他认为穿戴反映个人的文化修养,“流行文化係传递于一两代之间,民族文化能世代流传证实其生命力和承继价值,韩国人会透过不同场合着韩服彰显文化自豪感,我们这一代也应该复兴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将服饰背后的人文精神复兴后传给下一代。”
从事IT行业的杨先生身着明代的黑色曳撒亮相,裙䙓呈扩型,腰间嵌有金属的封口皮袋,有种济世侠客之感。他说自己属于创新派,日常返工亦是此类装束,“成身係混搭,皮带和鞋子是现代的,明代的袋子则古为今用,用作装手机和八达通等日常用品”。
“男性装扮单调,仅有休閒装和西装,超越这两种就会被认为奇装异服”,杨先生说自己的装束经常被认为是道士,“我正研究如何将汉服融入日常便服”。他于两年前社会运动之际看到社会对立,开启思考个人信仰及身份认同,虽仅入行两年,但已收藏有宋制褙子、交领衫、明定陵裤、大氅、圆领袍等多种服饰。
本身是骨科医生的潘德邻同样是汉服爱好者,大学时拜师学习古琴的他讲起汉服起源、发展和特色更是如数家珍,“1644年后就没有汉服,韩国人、日本人都可以把祖父母的衣服拿出来回忆,我们也应该把断层延续起来,都可以思考下如果我们的华服未有断层,发展到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