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林郑:建立国民身份认同感 打造中外文艺交流中心

2021-07-22 04:24: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首: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打造文艺交流中心\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徐小惠(文) 梁坚(图)

图:“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昨午在会展举行。

  “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昨日在香港举行,与会人士就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言献策。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以及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等分别在会上致辞。

  林郑月娥致辞时表示,要打造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有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社会文化薰陶至为重要;这不单是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也应该是教育界、传媒和社会团体的共同责任。”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把香港的文化地位写入规划,并提到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林郑月娥致辞时指出,香港具备中外文化荟萃的特色和优势,加上广泛的国际脉络,有能力汇聚海内外和本地人才,成为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间影响力的平台。

  推动四方面策略性工作

  她表示,要进一步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区政府会推动四方面策略性工作,包括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持续推动香港与中国内地的文化交流、善用科技和培养人才。

  具体而言,在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方面,她指出,“西九文化区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型的文化建设项目,将成为香港的文化新地标。即将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M+博物馆,与扩建后已重新开放的香港艺术馆,将形成一个难得的博物馆群。”

  在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方面,香港至今已与20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特区亦致力推动表演艺术及艺术展览方面的交流,并筹办和支持不同类型的表演和艺术节等。

  在持续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方面,特首表示,“特区政府和文化界可以利用香港方便通达的平台,以及与内地的频繁联系,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香港举行,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她谈到,最近国家艺术基金开放予合资格的香港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申请,更是一项支持香港文化艺术发展的具体举措。

  在善用科技和培养人才方面,林郑月娥说,特区政府已成立跨部门艺术科技专责小组,制定发展和推进艺术科技的策略和措施。各个相关的政策局辖下不同的基金或计划合共预留了一亿元,供有意推动艺术科技的人士申请。香港演艺学院和多所大学都提供相关课程,国家教育部也提供大力支持,包括把多所内地著名的艺术学院纳入“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

  吁各界共同引导宣传

  “要打造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林郑月娥强调,“有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社会文化薰陶至为重要,这不仅是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也应该是教育界、传媒和社会团体的共同责任。”

  “‘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由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中联办宣文部、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香港文联)共同主办。参加论坛的与会人士通过发表主题演讲、举行圆桌对话等方式,共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定位下的未来新路向。

  香港商经局副局长陈百里、康文署署长刘明光、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主席唐英年、香港贸发局主席林建岳、中联办宣文部部长郑琳、香港文联顾问施子清及汪明荃、香港文联常务副会长李秀恒等共逾700名香港文化艺术界代表参加此次论坛。

  张旭:为香港未来培育新优势

特首: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打造文艺交流中心\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徐小惠(文) 梁坚(图)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昨日出席“‘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他在致辞时指出,“十四五”规划特别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中央政府对香港在国际艺术文化交流领域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前香港迫切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为香港未来发展明确新定位、培育新优势。

  发挥文化交流纽带作用

  就香港如何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张旭提出几点思考。一是促进文明互鉴,发展中外人文思想交流中心。他表示,香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耕厚植,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香港同胞爱国爱港意识,提升香港同胞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要把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以中华文化为引领,深化与内地文化交流合作,主动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要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人文思想交流。

  二是加强创新引领,建设中外文化创意产业交流枢纽。张旭说,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为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形成有力支撑。

  三是加快人才聚集,打造中外文化人才高地。他表示,要加快中外文化人才优势聚集,结合香港实际,制定文化人才认定标准,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紧缺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引领香港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依托国内外文化艺术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一大批具有文化艺术素养、全球视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深入推进内地与香港文化艺术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便利香港艺术人才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让青年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寻找到获得感。

  推动两地艺术培训考级

  张旭提到国家支持香港文化艺术发展的几个好消息。自2021年起,国家艺术基金对港澳全面开放,港澳地区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可直接申报资助专案。同时,文化和旅游部也在积极推动内地优秀艺术考级机构与香港机构合作,开展艺术培训和考级;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认真研究向港澳文艺工作者开展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将港澳纳入国家艺术系列职称评审体系。这是中央政府对香港艺术发展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

  卢新宁: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

特首: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打造文艺交流中心\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徐小惠(文) 梁坚(图)

  “香港长期以来就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的一条‘运河’。”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昨日在“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上致辞指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对香港过往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更高期待,更是不容错失的重大机遇。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的发展关键词,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协调社会、引导市场,三方携手激发这座城市的创造活力。

  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

  卢新宁在论坛上发表题为《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的主旨演讲。她表示,香港的文化多姿多彩,身在香港,时刻都能感受到中外文化艺术的脉动。她说,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文化向世界自信展示的新时代,也是一个中西文化互鉴互通、交流碰撞的大时代。“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应如何增强“对话实力”、提升“文化魅力”、激发“文化活力”,值得探讨。

  “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应如何增强‘对话实力’?”卢新宁认为,“文化交流”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规范、契约,更需要同声相求、同气相应、知音相惜,形成文化交流的“气场”和“土壤”。她说,香港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丰沛的文化艺术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艺术辐射力。“需要苦练‘内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专案‘话事’,才能‘请得进来’‘走得出去’,拥有与国际文化艺术对话的实力。”

  在提升“文化魅力”方面,卢新宁认为,香港要做好文化交流,提升文化魅力,首先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筑牢自己的文化根基。她以饶宗颐、金庸、王家卫为例,认为香港曾拥有一批有着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大家,也曾涌现过一批有着广泛传播力的经典作品,“它们有着共同的根和魂,最动人处都饱含着对中华文化的深沉之爱。”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卢新宁说:“香港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从文化上来说,固然要八面来风兼收并蓄,同样要一脉相承培根铸魂。”她认为如此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让充满时代特点的‘中国气派’‘中国故事’唤起更多‘温情与敬意’。”

  “文化是事业,也是产业”

  谈到香港应如何激发“文化活力”,卢新宁指出,“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蕴含着国家的期望和苦心,也是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文化是事业,也是产业,展望香港未来,不仅应更好发挥贸易、航运、金融等传统优势,更应积极培育科创、文化等新优势,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极。”

  她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各尽其责、协同发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将会是文化盛会的举办地,也是重大活动的组织者;是优秀作品的孕育地,也是艺术潮流的引领者;是创意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创造的大本营。”

  马逢国: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人心回归

特首: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打造文艺交流中心\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徐小惠(文) 梁坚(图)

  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昨日在“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上致辞表示,加强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和普及,可以倡导社会融合,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人心回归,成为助力落实“一国两制”,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强大动力。

  身份认同感要加强

  马逢国致辞中提到香港在文化艺术领域方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是“全球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拥有“数以千计的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和非常蓬勃的文艺活动”,“都可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资源。”

  不过,他表示,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全面促进文化发展、进一步发挥好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香港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特别是国民身份认同、国家归属感等方面。个人认为,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文化工作,最终达至文化认同,才能彻底解决。”

  在文化政策的建议方面,马逢国认为,首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职能的调整,“例如成立文化局或文体旅游局,聚焦整合散落在不同部门的文化政策。”另外他提到,随着西九龙文化艺术区的陆续建成,香港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备,而软件方面则需要全面提升。“我们要制定出一个以香港为主会场的全年文化活动的规划,与湾区城市互动互补,经常性举办各种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发挥‘请进来’的功能,广邀内地及世界各地艺术文化界参与和进行交流;多举办国际评选活动,打造更多文化名片品牌,提升香港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提升城市魅力和活力,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活力之城、盛事之都的地位。”此外,他还从文创政策、加强辐射文化能力及支援交流活动、加强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建议。

  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培育人才

  马逢国提到,在人才配备方面,必须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社会全面配合,从青少年到少年到社会各阶层,将一体多元的文化政策落到实处,全面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青年人打好历史文化的根底。

  他相信,“在国家大力支持,特区政府的积极领导,加上文化艺术界共同的不懈努力,香港的文化艺术发展前景亮丽,大有可为,而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嘉宾讲话重点

特首: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打造文艺交流中心\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徐小惠(文) 梁坚(图)

图:“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昨日举行,有逾700名文艺界代表参加。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要打造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有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社会文化薰陶至为重要,这不仅是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也应该是教育界、传媒和社会团体的共同责任。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

  香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耕厚植,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香港同胞爱国爱港意识,提升香港同胞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

  “文化交流”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规范、契约,更需要同声相求、同气相应、知音相惜,形成文化交流的“气场”和“土壤”。因此,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自身先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丰沛的文化艺术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艺术辐射力。

  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

  香港回归之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时引发动荡,特别是国民身份认同、国家归属感等方面。个人认为,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文化工作,最终达至文化认同,才能彻底解决。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