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黄伟纶表示,当局既然提出“住大啲”的愿景,就要向此方向前进,最重要是考虑对市民的影响。
香港楼价高企,近年愈来愈多俗称“纳米楼”的蚊型单位面世,单位细但贵。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表示,当局会马上就限制私楼单位最低面积做研究,相信很快有结果,若有所调整,最快明年推行;并透露目前会倾向参考市区重建单位的面积。现时市建局最细重建单位,实用面积不可以少于260平方呎。
有议员认为,政府作出限制前须考虑单身者对小型单位的需求,否则“起(单位)大咗,市民上车反而难咗。”
政府早前推出《香港2030+》最终报告,提出新用地需求以市民希望“住大啲、住好啲”诉求作估算,以改善居住空间为其中建屋考虑因素,希望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一至两成,扩至215或237平方呎;并考虑未来卖地建私营房屋时,订下最小面积限制。
黄伟纶昨在电台节目表示,留意到近日有声音指楼价高企,若再限制私楼单位最低面积,会令入场金额升高,导致部分市民在市区买不到楼。他强调要取得平衡,考虑对市民的影响,但当局既然提出“住大啲”的愿景,相信要向此方向前进,最重要是考虑对市民的影响。
持之以恒推更多土地
有传私楼限呎以约210平方呎为目标,他表示相关资料需要再讨论,但倾向参考市区重建单位面积,最低面积预料“会比210平方呎大少少。”
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曾在网志提到,由2014年起,重建单位室内实用面积,即扣除露台和工作平台,最细单位不可以少于260平方呎,多为开放式供1至2人居住,须足够摆放基本设施如洗手间、淋浴室、厨房空间及日常家具;二人家庭居住则人均面积有130平方呎。
对于政府宣布发展“北部都会区”后北区及元朗区楼价及交投量被带动,黄伟纶认为,短线市场波动可能基于不同考虑或传闻等,重申政府看长远,会持之以恒提供更多土地,而日后“北部都会区”可增加约16万至18万个单位,如果持续不断供应,总会对价格有纾缓作用。
自由党立法会议员邵家辉认为,政府不能单纯以“住大啲”的愿景而限制单位面积,限制前须考虑小型单位对港人需求,“有啲人就係想住细单位,尤其係刚想上楼的单身人士”,一旦加大了单位的建筑面积,要实际考虑如何避免造成上车难的反效果;在“北部都会区”大量荒废农地、鱼塘地建屋,及缩减建屋程序等才是短期增地建屋的治标治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