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为流产胎儿“善终” 爱心女士获表彰

2022-01-16 04:24: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暗处有光.全赖有你”!“香港人道年奖2021”得奖名单昨日揭晓,八位满怀爱心人士分别获得“香港人道年奖”及“香港人道新力量奖”,他们来自多个界别,以不同方式无私地扶助弱势社群,不求回报、默默服务他人。其中一位得奖者是“小BB安息关注组”的创始人谢美儿,她争取多年流产胎埋置及火化设施,终于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昨日接过奖项后,她直言“过程一点也不容易,幸好沿途得到各界的支持”。\大公报记者 吴俊宏

  “香港人道年奖2021”昨日举行颁奖礼,得奖人士包括无国界医生陈诗珑,香港红十字会境外志愿人道工作义工、急症科医生洪矶正,法医人类学家李衍蒨,体育老师梁国成,“小BB安息关注组”创办人谢美儿,眼科医生任卓昇。另外香港人道新力量2021得奖者是“同行鸟”创办人陈伟文及香港红十字会制服团队义务领袖何慧杰。

  其中一名得奖者谢美儿一直专注于辅导和教育工作。2017年,她看到有父母因不能领回未满24周的流产胎儿而情绪崩溃的新闻,经历过同样伤痛的她深受触动,于是决心要突破这个困局。

  “佢係有血有肉嘅生命”

  一直以来,香港都沿用旧有的惯例,会将未满24周的流产胎儿当作“医疗废物”处理。“我希望唤醒社会各界对生命的尊重,流产胎并不是‘医疗废物’,佢係有血有肉嘅生命”,谢美儿在4年前成立了“小BB安息关注组”,倡议政府重新审视流产胎的处理。她直言,这过程一点都不容易,“幸好沿途得到各界的支持”。

  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她最终获得社会和政府认同,首个位于粉岭和合石的安放流产胎设施“永爱园”于2019年落成,亦随着流产胎火化设施快将落成,香港将不会再有流产胎儿被送到堆填区。谢美儿说:“小生命未能够到这个世界,好多父母都会怪责自己,这些设施的落成可以帮助父母疏导情绪,跟小BB道别后,能重新出发。”

  另一位得奖者李衍蒨是一名法医人类学家,她是香港极少数人,甚至是唯一一位女性从事这项工作。“我的工作就是要接触死亡,运用我的专业跟亡者沟通。”李衍蒨认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每个人都要受到尊重。“法医人类学”简单来说就是“让骨头说话”,透过鉴定人体遗骸的残余部分,例如骨头、牙齿中的线索,辨识到死者的年龄、身高、性别和种族的资料,并还原遇难者死前的经历。

  “让身处黑暗的人带来希望”

  为协助被埋在地下的骨头重见天日,她曾经去过东帝汶、波兰、塞浦路斯等地方,协助处理无人认领或埋在乱葬岗的骸骨。他们会尝试透过骸骨辨别死者的身份和了解死前的经历。她希望,带领已经终结的生命,找到回家的路,安慰在生者失落的心灵。

  香港红十字会副主席曾韵雯女士于典礼上赞扬各得奖人无私付出,为人道工作出一分力,“感谢八位得奖人抱着在乎身边每个人的精神,在城市中的不同角落、为被遗忘的一群伸出援手,让身处黑暗中的人带来希望。”她又期望得奖人的故事能感染更多人参与人道工作,只要每人都愿意多行一步,人道工作就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