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香港打工仔为何幸福感低?

2022-05-19 04:23:35大公报 作者:曾敏捷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有统计指出,香港年轻人要不吃不喝23年才能“上车”。

  香港生活成本高昂,居住费用更是冠绝全球,打工仔须不吃不喝23年才能“上车”,连曾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过去20多年的平均收入亦不进反退,由20多年前毕业时平均月入1.94万元,跌至近年约1.8万元,跌幅达7.2%。

  有立法会议员关注,香港人均生产总值多年来位列世界前端,但打工仔的收入追不上楼价飙升,体验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加深社会不满情绪,政府应完善现有劳工及房屋政策,增加市民幸福感、归属感。

  统计处最新数据显示,本港就业人士每月收入中位数为1.87万元,其中49%打工仔月入在2万元以下,月入在1万至2万元之间的人数最多,有超过124万人,占整体就业人口逾37%。

  大学生曾被视为天之骄子,但大学生的平均收入在过去20多年亦不进反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以2018年价格计算,2019年20至24岁、拥有学士学历的“95后”(1995至99年出生者),平均每月收入1.8万元,较1994年20至24岁并拥有同等学历的“70后”(1970至74年出生者)平均月入1.94万元,下降约7.2%。

  连续12年“楼价最难负担”

  香港生活成本高昂,其中居住费用更是冠绝全球。根据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今年初公布的全球城市楼价负担能力报告,香港连续12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的城市之首,而且情况进一步恶化,楼价中位数对家庭入息中位数比率升至23.2倍,意味港人要不吃不喝23.2年才能买得起一个住宅单位,较去年的20.7倍进一步恶化,亦是调查以来最高纪录。

  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于2022年1月10日至1月19日进行研究,访问了706位18岁或以上的市民,结果发现46.7%家庭在房屋方面的支出负担颇重或非常重。

  立法会议员、扶贫委员会委员邓家彪指出,打工仔收入多年来追不上楼价,体验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怨气日增。他认为,要改善市民生活,首要做好工资结构,透过优化最低工资政策、检讨外判制度等,增加基层打工仔收入;丰富产业发展,为年轻人提供更多上流机会;此外,政府要加强反垄断,加大支持本地中小微企,创造更健康的营商环境。

  议员:令市民享受经济成果

  邓家彪又提到,房屋支出是不少家庭的最大负担,政府应完善针对不同阶层的房屋政策,令不同阶层的市民都有个“安乐窝”,增加市民的幸福感及归属感。他建议政府可考虑重售公屋,但限制“只住不炒”;设定及监察住屋支持占入息比例的“红线”,一旦越界,政府就要“出招”,确保楼价不会远超市民负担水平。

  人力资源顾问周绮萍指出,不同世代大学毕业生收入未必适合直接比较,而近两、三年由于疫情关系,大学毕业生起薪点,普遍无增加,即使是近年最抢手的资讯科技业,大学生起薪点亦在1.5万至2.3万间,视乎其专业的独特性。她指出,薪金增长与行业前景息息相关,中长期前景被看高一线的行业包括资讯科技业、医疗及护理业。

  最低工资时薪$37.5 工会:低过综援

  本港的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由2019年开始维持在时薪37.5元,劳工界虽曾多次要求提升,但仍遭冻结。有工会表示,若以目前最低工资计算月薪,连综援二人家庭所得金额都不如,认为应将时薪增至最少46元,才算合理。

  劳联主席林振昇日前指出,香港700多万人口中,有300多万是劳动人口,平均每名工人需养一名家庭成员。以目前二人综援家庭为例,所得综援、租金连水费津贴共有9658元,换算为每个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8小时,时薪为46元。若以最低工资时薪37.5元水平计算相同工时,每月只能赚取7800元,可见最低工资水平追不上综援金,因此,建议最低工资应提升至46元,以鼓励市民就业。

  最低工资目前采用两年一检的制度,他称会出现数据滞后,政府应采主动角色,例如当通胀上升,便应尽快再检视最低工资;如将最低工资由时薪37.5元加至46元,增幅超过22%,希望由两年一检变为每年检讨。

  “做一个钟,买不到一碟饭”

  有人宁愿领取综援不工作,但更多是坚决靠双手“揾食”不领综援。今年60多岁任保安的赵伯月薪12000元,每月返工26天,每天工作12小时,折合时薪38.4元,他坦言大可不用工作,申请综援,但他不会这样做,“我有手有脚,做乜要畀政府养?”他赞成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让草根打工仔生活更有尊严,“而家中午食个饭都50蚊,原来我做一个鐘的收入,连一碟饭都买不到。”

  记者辛苦人工低 仅三成新闻系学生入行

  记者特质是“铁脚、马眼、神仙肚”,但在本港属于“高学历、低薪金”职业,入职要求具备大学毕业程度,但薪酬偏低。近年有薪酬调查结果显示,记者月薪为1.9万至2万元;有大学调查显示,只有大约30%新闻系学生愿意毕业后入行。

  职业训练局的媒体及传讯业2019年度人力调查报告书显示,受访新闻机构有32%的编采人员月薪为约1.2万至2万元,57%人月薪为约2万至3万元。而在2016至19年间,报章及杂志雇员人数下跌约8%。而根据求职网站jobsDB的2019年薪酬调查报告,记者收入中位数约为1.9万元。

  当记者的起薪点与私人市场起薪点拉得愈来愈远,新闻系毕业生愿意入行的人数也在减少。

  “使命感大,但要开饭”

  “我十多年前新闻系毕业,当年两班百多人中,只有大约十个八个同学入职新闻行业,主要做电子媒体,但而家仍留在新闻行业的,一个都无。”李小姐是中大新闻系毕业生,当年高级程度会考(A-Level)持多科“A”的成绩入读,毕业后入职新闻行业,两年后转行业。

  “(离开)最主要原因是收入,同私人市场相差太远,即使有很大使命感,但人要开饭,不得不取舍。”她说同届同学大部分入职政府,其次是从事公关等工作。

  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20年底及2021年初一项对本地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主修新闻的学生中,只有约三成人愿意于毕业后做记者。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