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港大创立生蠔孵化场 7月试业

2022-06-10 04:23: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影响,本港生蠔死亡率增高,严重影响生蠔产业发展。为此,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科学家联同本地生蠔业界,成立香港蠔孵化场及创新科技研究所,开发创新的孵化技术,提高优质蠔苗产量。据悉,孵化场将于今年7月试业,预计每年可培育1万串本港品种蠔苗,支援生蠔养殖者。

  生蠔一直是香港的重要产业,不仅是美味食物,还有过滤海水的功能。不过,近年流浮山及后海湾的周边水域受到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和盐度季节性变化、海岸改造,以及环境污染和新型病原体的严重打击,导致生蠔在夏季和冬季大规模地死亡,其死亡率更高达80%。

  料可年产200万蠔苗

  为更好的培育本地蠔苗,港大将在校内设立一个生蠔孵化场,并采用新式孵化技术提高蠔苗的产量。该孵化场共设有3个区域,包括藻类养殖区、幼虫养殖区以及化学实验室区域。藻类养殖区主要为生蠔幼虫和幼苗提供充足的食物;幼虫养殖区内设有容量达2000升的海水循环系统,亦设有幼虫着床和养殖设施;而化学实验室区则用于研究蠔肉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指数。这些创新工具将帮助华南和香港地区的生蠔养殖业转型为现代化生产模式。

  该项目将生产三种本地品种的蠔苗,包括香港牡蛎、近江牡蛎和葡萄牙牡蛎;预计每年可生产约1万串蠔苗,而每串大约附有200只优质蠔苗。待蠔苗在孵化场长成后,将移至位于鹤咀海岸保护区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进行数周的监测,直至蠔苗生长稳定后,才将其供应给养殖者。

  据了解,项目获得渔农自然护理署渔业持续发展基金的528万港元的资助,同时李锦记有限公司亦捐出300万港元作研究资金。孵化场将于2022年7月试业,并预计于2023年夏季进行全面生产;技术有望在2024年供生蠔养殖者采用。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