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不惧恶势力勇揭黑暴真面目 市民:感谢《大公报》发声

2022-06-17 04:24:16大公报 作者:伍轩沛、冯锡雄、张凯晴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走出黑暴阴霾的他和她

  2019年黑暴肆虐香港,严重冲击社会稳定,暴徒“周街打人”,不论男女老幼,许多无辜市民受到伤害,有的遭到围殴受伤,有的被起底网上欺凌,有的商店被破坏致损失惨重……《大公报》坚持报道真相,揭露黑暴真面目,为受到伤害的市民发声,并且为受伤市民集气、提供支援,获得市民、读者广泛认同。

  在《大公报》成立120周年之际,黑暴受害人纷纷向《大公报》致以生日祝福,希望报社继续坚持正义,为市民发声,向社会传播爱国爱港的正能量。

  被砸店铺店主:感谢揭露暴行

  游戏机店主万家强位于屯门栢丽广场的专门店,在2019年6月时,张贴了支持警察的报道,结果成为暴徒破坏目标,先后数次被暴徒上门砸店,店铺的橱窗玻璃尽碎,电视机、闭路电视、游戏碟等货品,通通被扔出店外破坏,损失惨重。《大公报》第一时间采访万家强,引起社会关注。

  在国安法立法后的如今,社会太平,万家强的生意亦已能平静运作。他感谢《大公报》曾经为他发声,让更多人知道事实真相,给小市民一个平台道出社会不公义的事情,令暴徒不敢那么猖狂,让社会看到另一种声音的存在。万家强希望,《大公报》在往后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公正中立的报道,宣扬爱国爱港的信息,成为社会大众畅所欲言的渠道。

  遭私刑袭击市民:报道还了我公道

  2019年9月,市民尹先生在淘大花园一次黑暴活动中,勇于揭开蒙面黑衣人的头套。他遭到数名黑衣人攻击,导致头破血流,《大公报》就事件访问了尹先生。尹先生指,自己的事情被报道后,还了公道,明显对暴徒起了阻吓作用,也减少了被骚扰的次数。

  尹先生说,《大公报》一直秉承爱国爱港的精神报道事实真相,非常难得,在香港不少媒体都成为黑暴挡箭牌的时候,《大公报》依旧将真相还原,为市民发声。他表示,2019年之后,身边很多朋友都纷纷转读《大公报》,希望可以看到不偏颇的报道。他希望《大公报》日后能继续为社会带来正面的信息,为更多读者带来真实的新闻报道。

  被围殴“爱国男”:现在出街很安全

  2019年9月,市民周晓东在铜锣湾街头,见到乱港分子手持包括日本旗等外国国旗游行,怒斥他们不知国耻,竟被数十暴徒围殴,致齿断骨折,并且因为伤势而影响生计。《大公报》报道事件后,更为他举办集气大会。许多市民纷纷为他的勇敢点赞,不少热心市民透过《大公报》向他致以慰问,并提供支援,帮助他重新镶嵌甩掉的大牙。

  “现在出街很安全,不会再无故被人打!”事隔两年多,伤势早已康复的周晓东说,打工仔最紧要有工开,社会稳定最重要。香港即将迎来回归25周年,适逢大公报120周年报庆,他祝愿香港继续繁荣稳定,《大公报》一纸风行,生日快乐。

  清海报被打商人:社会安稳开新店

  女商人朱珮嘉在2019年11月5日,因清理乱港分子违法张贴的海报,惨遭暴徒用硬物打穿头,血流如注,事发后更被“起底”,遭受网络欺凌。事隔两年多,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社会恢复稳定,她笑言,现在是努力地工作,愉快地生活,早前更与朋友合资,在火炭开了一间粥店,生意稳步上扬。

  “如果在黑暴时期,怎会敢去投资开铺,不怕被人“装修”(捣乱)吗?”朱珮嘉认为,社会恢复安定,疫情总有过去的一日,现时是重振经济的时候,最重要是港人要齐心。

  她又表示,感谢《大公报》在黑暴期间,不畏惧恶势力,报道事实真相,适逢大公报120周年,她祝福大公报“业务蒸蒸日上,继续发放正能量。”

  告别㓥房 读者获善款渡难关

图:邱女士(左)感谢《大公报》读者周女士(中)登门捐款,为她解燃眉之急。\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记者伍轩沛报道:“感谢《大公报》为基层发声,让我们收到关注,得到帮助。”今年农历新年前夕,《大公报》关于㓥房户邱女士终于可搬到过渡性房屋过年的故事,引起读者关注。有教会牧师分享报道,更有热心市民联系《大公报》,希望进一步帮助邱女士改善生活。但由于第五波疫情严峻,捐款事宜延后,至上月18号终顺利完成捐款。

  今年1月31日,《大公报》A1版报道,㓥房户邱女士一直蜗居在葵涌一处仅得60平方呎的小房间,住处站进三个人都有困难。其就读中学的女儿要长期屈缩在床尾以小木板写作业。疫情期间上网课,女儿在上体育课时连做伸展运动的空间都没有。年近岁晚之时,房间中甚至连贴一张挥春的位置都没有,生活条件令邱女士担忧,生怕女儿会感到自卑。

  幸好,邱女士在春节期间搬进过渡性房屋“喜信”的150平方呎新家。然而,邱女士虽与女儿告别㓥房,但从事饮食业的她在第五波疫情期间完全没有收入,租金及生活费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盼《大公报》续关注基层

  报道刊登后,市民周女士在大卫城文化中心的牧师分享《大公报》故事后,非常同情邱女士的遭遇,联系大公报记者,表示希望捐出一万元,帮助邱女士渡过生活难关。5月18日,大公报记者带同周女士到邱女士家中,将捐款转交。周女士说,捐赠目的除了希望帮助别人,更希望把这个布施的精神传达开去。

  邱女士向记者表示,她在过去数月疫情下一直处于失业状态,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多年来辛劳工作,其腰部软骨严重磨损,已经无法做操重工作了,这笔捐款对她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露。“这里的钱都够我交两个月的租金,实在是解了燃眉之急。”

  “感谢《大公报》为基层发声,让我们受到关注,得到帮助。”适逢今年是《大公报》120周年,邱女士对《大公报》表示诚恳的祝贺,期望大公报能够继续关注普罗市民的生活,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发声。

  校长:《大公报》带领学生正面认识祖国

  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校长简加言(图)表示,该校多年来都订阅《大公报》。问及原因,她说,首先是中五阅读科的学生都需要读不同的报纸,她发现《大公报》在遣词用句上对学生的语文发展有帮助,很简单的铺开事件让学生可紧抓主题;其次《大公报》教育版接受学生的投稿,可增强同学的代入感;同时对国情有很快的更新。她认为《大公报》可带领学生以正面的角度去认识祖国各方面的发展,而这个角色在香港媒体中比较少见。

  “我最喜欢一些序列式的报道,可深入了解国情最新发展。如国家公园系列,很多师生都不知中国在环保上的贡献;航天系列也可供学生了解国内的科技水平。”她说。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