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专访/造地建屋部门 必须设KPI

2022-07-12 04:23: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两度担任房屋委员会委员的资深产业测量师温文仪形容,房屋问题是香港的“痛点”。右图:温文仪认为房屋署在觅地建屋方面,不但要想办法增加住宅单位数量,更要“寸土必争”

  “公营房屋搞唔掂,香港唔会稳定。”曾两度担任房屋委员会委员的资深产业测量师温文仪形容,房屋问题是香港的“痛点”,造地建屋必须“寸土必争”。

  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要精简发展程序,温文仪对此十分赞同。他建议可透过行政指令,要求基建配合房屋发展,增加房屋供应,并指出若要加快造地建屋速度,规划署、城规会、地政总署、屋宇署等涉及造地建屋的部门,都必须要有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以促成更多发展项目。\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

  建议1:增加供应 须“寸土必争”

  房屋供不应求,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升至6.1年,创23年新高。两度担任房委会委员的温文仪感触甚大,认为房署在觅地建屋方面必须汲取教训,不但要想办法增加住宅单位数量,更要“寸土必争”。

  温文仪提到,出任房委会委员期间,有两个项目最难忘。其中一个项目是粉岭皇后山公屋及居屋发展计划,他忆述,房署最初提出的规划方案,只提供约9000个单位,他当即提出异议,“土地咁珍贵,点可能只起得咁少单位?”房委会其后委派另一团队负责,项目最终提供1.2万伙,较原方案增加3000伙。

  温文仪解释,单位量之所以能够大增,是由于规划上作出多项调整,包括减少整个地盘的道路及楼宇座数,并把大厦的物业管理处设于社福设施大楼,变相增加住宅地盘面积,令可建楼面相应倍增,“起多一个单位,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帮到一个轮候公屋的基层家庭,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

  建议2:削减咨询 避免重复耗时

  温文仪难忘的另一个项目,是沙田杰志中心旁边的单幢居屋,项目改划土地用途建屋时,一度遭城规会否决。他当时向房署表态反对,惟获回复指:“房委会是政府部门,城规会亦是政府部门。政府不会反对政府。”温文仪随即联同另一房委会委员的刘国裕在城规会申述会上表达反对意见,该地盘现已发展成居屋项目愉德苑,提供500多个单位。

  新一届政府提出精简及优化房屋供应程序,上届政府亦提出五大方向合共20项精简发展程序修订建议,不过,温文仪认为该建议仍有优化空间。他举例,根据《城市规划条例》第16条,现时就图则申请发展许可,仍需进行公众咨询,他质疑,“我们已经是根据规划蓝图去发展,为何还要咨询?”温文仪认为,制定规划大纲图需时咨询,在规划阶段做好充分考虑,但已纳入规划大纲图的用地发展,城规会委员在审议发展申请时,足以去判断是否应该支持发展,毋须再进行公众咨询。

  建议3:行会应设专人负责规划

  温文仪又提到,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有很大的规划权,负责最后审批规划大纲图。他认为行会应该要有专人负责规划事宜;而为促成更多公营房屋发展,行会甚至应该要就适合兴建公营房屋的区域,发出行政指令,若当区有公营房屋规划申请就应该批出,其他基建要作相应配合,“道路等交通基建本来就应该经常检讨、做好规划,不能到有发展申请才说基建不够,拒绝申请”。

  为指定的工作订立关键绩效指标(KPI)是行政长官李家超政纲之一。温文仪认为,政府若视房屋土地问题为施政的“重中之重”,锐意加快造地建屋速度,规划署、城规会、地政总署、屋宇署等相关部门必须要有相应的KPI,以促成更多发展项目,“以屋宇署为例,应该要交代收到多少份申请、涉及多少楼面、批出了多少楼面,规划署、地政署都应该这样做”。

  建议4:公务员要抱促成发展心态

  “我听闻多年前有一位总建筑测量师一年都没有批出过一张图则,点解会咁呢?是所有建筑师、测量师都不会画图吗?”

  温文仪认为,不少审批土地及房屋发展项目的公务员,心态要调整,“其实不需要担心批出项目被质疑,而是要抱有促成发展的心态,如果你认为这个建筑师、测量师提交的方案不行,你要告诉他怎样做才可以获批。”

  温文仪认为,若审批部门处处卡关,会变相拖慢社会发展,将得不偿失,以补地价为例,不少项目因为地政总署与发展商就补地价金额有分歧,蹉跎多时,“(补地价)收多啲可以增加政府库房收入,但拖慢了发展,房屋供不应求,很多人要被迫住在环境恶劣的居所,那是否符合社会成本呢?”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