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特殊使命/东纵后人细说守护这汪水的担当

2025-03-19 05:01: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黄汉忠的家族响应国家号召,放弃田地,拖儿带女步行三日由河源走到深圳宝安。\大公报记者李慧妍摄

  河源,这片位于广东东北部的土地,因万绿湖而闻名。这片湖水不仅滋养了当地的居民,也作为供港水源,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责任。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世代扎根的本地人,还是因移民政策而来的外地人,他们的故事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黄汉忠,河源客家驿站的老板,197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家族曾是鲤鱼乡的名门望族,太爷爷是举人,爷爷则是秀才,更是东江纵队的地下党成员。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的爷爷利用家族的声望,为革命事业提供粮食、药物和情报。这种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黄汉忠。

  1959年,黄汉忠的家族因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可观的家产和田地,从原乡举家移民,拖儿带女步行三日由河源走到深圳宝安。然而,由于家中老幼较多,到达时当地安置房屋已被分完,他们只能再次迁移。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让黄汉忠深刻体会到家族的坚韧与适应能力。他说:“客家人历史上一直在迁徙,我们百折不挠,适应能力很强。”

  大学毕业后,黄汉忠曾在广州远洋公司工作,随船行走世界各地。但长年的漂泊让他感到与社会脱节。于是,他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家乡的旅游事业,并积极参与民宿行业的发展。他说:“反正一无所有,如果奋斗了两年,失败了也无所谓。”

  他还提到,河源因作为供港水源地的特殊使命,无法大规模发展工业,但这也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宝安的移民中有很多是我们黄姓人,都是我的亲人。为了亲人保护这汪水,我们责无旁贷。”

  人文作家巫丽香曾深入调研河源的移民历史,历时3年重走移民之路,她记录下了10.6万移民在万绿湖周边扎根的艰辛过程。巫丽香说,有些移民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走访一些村庄,那些人被安置在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地区,无田可种,需自己造田。为此,他们甚至推倒自己的房子,因为建造安置房的地方是仅有的平坦土地。“他们因为频繁的漂泊,甚至都没有了房子和家的概念,无处是家乡。”

  设“河长制” 每周巡视河道防污染

  万绿湖及其周边,不仅是河源的生态屏障,也是供港水的重要来源。这片水域已深深融入河源人的基因。巫丽香指出,无论是移民还是本地人,保护这汪水已成为共同的文化认知。一位市民甚至向电视台举报非法采沙行为,担心会影响下游水质。

  黄石镇的“河长制”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每个村长都要每周巡视一次所属流域,确保河道无污染。这种对环境的高度责任感,已经成为河源人的日常。

  巫丽香还提到,许多移民虽然已在市区安家,享受城市生活,但仍会在湖边保留一处房子,进行调耕。他们始终无法割舍对这片水土的依恋,因为这片湖水象征着他们的根与魂。

  她说:“每个城市,每一代人也有自己的使命。”对于河源人来说,守护这片水土,守护香港这颗明珠,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未来的希望。“在时代的洪流中,历史会冲刷每座城、每个人到合适的位置,也许这一代人感受不到,但历史会给他们应有的评价。”\大公报记者 李慧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