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大医学院与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了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阶段分类工具。
【大公报讯】记者郭如佳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领导国际炎症性肠病专家及学者研究发现,世界各地可依循四个流行病学阶段观察其地区的炎症性肠病流行情况及演变。研究分析了过去一个世纪,来自80个地区、超过500项流行病学研究的研究数据,建立了一个基于机械学习模型的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阶段分类工具,有助各地政府及早为炎症性肠病所带来日益增长的医疗负担规划对策。有研究人员指出,中国和马来西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处于发病率快速上升期。
炎症性肠病是慢性肠道炎症的统称,可分为克隆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两大类,多发于20至40岁人群,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大便带血、眼睛、皮肤和关节发炎等,需终身治疗。该疾病在19世纪首先出现于工业化西方国家,21世纪起在亚洲、南美及非洲等新兴工业地区快速蔓延。
由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Gilaad Kaplan教授及中大医学院黄秀娟教授领导的21世纪全球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GIVES 21)联盟,分析了过去一个世纪,82个地区522项炎症性肠病研究数据后发现,不同区域的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异,提出流行病学模式会随时间出现阶段性的分别。
新兴工业化国家处发病率上升期
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机械学习模型工具,可根据流行病学阶段对地区进行分类,并绘制出不同阶段之间的时空转变,可让不同地区独立预测未来二十年的炎症性肠病流行情况,希望协助各地卫生部门制定针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策略。他们亦指出部分地区的患病率将达至平稳期。
而研究数据显示,由于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后半期经历快速工业化,两地的患病率已经超过整体人口的0.1%,正向第三阶段进发。而中国和马来西亚等较迟工业化的地区刚进入第二阶段,预计发病率将迅速增长。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麦咏欣医生表示,中国及马来西亚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激增,亟需加强公共卫生及健康措施,提升疾病认知并投入资源研究致病原因。
中大裘槎医学科学教授、MagIC总监及新基石研究学者黄秀娟表示,团队将持续监测流行病学趋势,并计划针对肠道微生物群、饮食和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寻找预防炎症性肠病的策略,减低发病率。此项研究获得多个国际组织支持,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