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谢桂恩老师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有待发掘的潜能。有投身教育事业27载的老师,始终坚持因材施教,以专业和爱心育人育才;有老师热衷当学生的陪伴者,以情感支援,为孩子点亮人生方向;有老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关系,授予知识以外,更成为成长路上的导师。
由《大公报》主办的第二届“香港优秀师德师风奖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于6月26日顺利举行,28位获得优秀奖的教师陆续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分享教学生涯中的教书育人难忘事。
《大公报》推出《好老师故事》系列报道,期望以此感召更多师德优秀、爱国爱港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弘扬师德师风,共同说好香港教育故事。
五邑工商总会学校谢桂恩老师:用心栽培,让学生茁壮成长
在香港教育界默默耕耘27载,五邑工商总会学校谢桂恩老师从青涩师范毕业生成长为特殊教育领域的资深导师,面对教育模式的时代变迁,她始终坚守“因材施教”的教育初心,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需求(SEN)学生的培育上,以专业与爱心谱写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育人故事。
“现在的课堂,学生可以用AI进行探究学习,这与过去的黑板粉笔教学已是天壤之别。”谢桂恩老师见证了香港教育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她坦言,在资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在五邑工商总会学校,谢老师积极推动小班教学和分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不再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而是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她特别强调,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
多年坚持 照料自闭症学生
作为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谢桂恩老师十馀年来坚持带领自闭症学生社交小组。每周放学后,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各类支援小组中──读写障碍训练、艺术治疗、桌游社交课……这些看似普通的课外活动,却凝聚着她无数心血。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案例,谢老师讲述一位自闭症学生的成长故事。“这个孩子一年级时连最基本的眼神交流都做不到,游戏输了就会崩溃大哭。”通过六年的持续训练,这个学生逐渐学会了接受输赢,掌握了基本的社交技巧。最让谢老师欣慰的是,学生中学毕业后竟以义工身份回到学校,在颁奖礼上主动与她打招呼、合影。“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谢桂恩老师深谙“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她特别注重发掘SEN学生的潜能,曾帮助一位读写障碍但英语资优的学生考入香港资优教育学院,更指导一位自闭症音乐天才获得“点亮非凡奖学金”。“面试前我们反复模拟对话场景,连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都不放过。”谢老师回忆道,当得知学生成功获奖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些成功案例背后,是她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深入了解和因材施教的专业智慧。
27年来坚守同一所学校,谢老师将这份坚持归功于学校团队的支持。“遇到学生问题时,我会和训导主任商量;遇到学业困难,就和科任老师讨论。”她特别感谢同事们的配合,“大家就像家人一样互相支持”。
团队支持 克服每个挑战
“我们学校有几位同样任教二十多年的老师,关系非常融洽。”谢老师说,这种团队精神让她即使遇到挫折,也从未想过转行。“有时气馁了,和同事聊聊天,又能重新振作。”她分享道,这份历经岁月淬炼的同事情谊,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相互扶持,更成为面对挑战时的重要支柱。
27年来,谢老师始终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她表示:“一般在周六下午两点结束工作后,便会将时间留给家人。”她坦言教育工作需要投入,但家人的理解让她无后顾之忧。“很感恩家人都很理解我的工作。”这种平衡的智慧,让她能在教育路上走得长远。
从教以来,谢桂恩老师始终铭记年少时辅导同学获得的满足感。“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生命的过程。”面对近年学童精神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她更加积极推动正向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谢桂恩老师用27年的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份朴素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在她的教室里,爱与专业的种子正在孕育着无数希望的未来。\大公报实习记者 钟洁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