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接力研发锂电池 三雄夺诺贝尔化学奖

2019-10-10 04:24: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综合法新社、中新社、诺贝尔官网报道: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9日揭晓,三位为锂离子电池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摘下桂冠,分别是97岁高龄的美籍德国科学家古迪纳夫、77岁的美籍英国科学家惠廷厄姆,以及71岁的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他们开发和不断改进锂离子电池,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

锂离子电池自1991年进入市场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今它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还可大量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瑞典皇家科学院感谢三位获奖科学家为锂离子电池做出的贡献,他们“为无线、无化石燃料的社会奠定了基础,为人类带来了最大效益”。

石油危机催生锂电池

惠廷厄姆1941年出生于英国,在美国史丹福大学获得博士后学位,随后加入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能源问题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惠廷厄姆也因此开始研究如何摆脱化石燃料。他创造性地使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首个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的轻便和电量远胜过当时市面上的碳锌电池和镍镉电池。不过,由于金属锂过于活泼,反覆充电后容易形成结晶,继而造成短路、发生爆炸,且电池仅能产生2伏左右电力。后来,随着石油价格在80年代下降,埃克森美孚砍掉了惠廷厄姆项目,他在1988年前往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校区继续研究电池至今。

同样地,石油危机也让古迪纳夫开始对电池产生兴趣,时年50多岁的他开始转方向研究电池,他当时猜测,如果电池中的负极采用金属氧化物而不是硫化物,将能提升电池的电力。经过系统性研究后,古迪纳夫在1980年将正极原材料改为氧化钴,制出能生产4伏电力的电池,为锂离子电池的改良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古迪纳夫此后一直潜心研究,又陆续发现了锰基尖晶石和磷酸铁锂等适合用于正极的材料,不断改进锂离子电池的效力和安全性,被称为“锂电池之父”。2017年,已届94岁高龄的古迪纳夫,还率领团队打造出首个“全固态”锂电池。

在西方80年代对替代能源的热情开始下降时,日本电子公司正迫切渴望研究出轻质、可反覆充电的电池。供职于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的吉野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1985年时以古迪纳夫的电池为基础改进,将活泼的金属锂负极换成石油工业的副产品──石油焦,这使得电池安全性大大提高,可以在性能降低之前反覆充电几百次。就这样,锂离子电池终于可以进入市场。

1991年,索尼公司发布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将其应用于相机、随身听、CD播放器等轻便电子设备上,完全革新了电子产品。

得主呼吁关心气候变化

今次的三位得主,从21世纪起就是化学奖得奖的大热人选,在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公布结果之后,外界都认为实至名归。古迪纳夫已年届97岁,刷新了得主最年长纪录,他表示很荣幸收到诺奖,并调侃道“活到97岁,你无所不能。”

惠廷厄姆在表示感谢之余,呼吁“希望诺奖能使大家更加关心能源未来。”吉野彰也表示,气候变化是当今非常严峻的挑战,锂离子电池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很大帮助。吉野彰还感谢了另一位得主古迪纳夫,表示“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非常照顾我。”据悉,两人从80年代起就成了朋友,吉野彰每年都会去得州看望对方。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