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6月15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沙赫兰油库遭遇以色列空袭后起火。\路透社;右图:6月13日,以色列特拉维夫遭遇导弹袭击,现场发生爆炸。\美联社
编者按
7月1日,以色列和伊朗达成停火协议满一周,虽然双方之间目前不再剑拔弩张,但中东地区仍有零星冲突,巴以冲突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大公报特邀专家解读这场可能重塑中东格局的12天冲突,及其当中的地缘政治影响。
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伊朗以发射弹道导弹回击。美国中途下场,于6月22日轰炸了伊朗核设施,旋即又促成以伊于6月24日停火。这场为期12天的隔空对战改变了中东格局,再次印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预警了一个更加危险、更不安全时代的到来。
开战:老冤家矛盾大爆发
图:6月13日,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拦截来袭的导弹。\美联社
以伊开战是双方矛盾积累之后的一次大爆发,也是新一轮巴以冲突最惊人的后果。
以色列和伊朗是一对老冤家。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亲美亲以的巴列维王朝倒台,新政权则将反美反以作为外交政策和意识形态的支柱。以色列也逐渐改变对伊朗的态度,将伊朗视为头号敌人和中东一切问题的根源。
两国之间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二。
一是核问题之争。伊朗长期面临外部安全威胁,尤其是在两伊战争中遭伊拉克化学武器攻击后,下决心启动核研发。此后,伊朗不断提升核研发水平,保留了拥有核武器的可能。以色列认为伊朗核研发是寻求核武器的幌子,伊朗拥有核武器将对以色列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并从根本上挑战以色列在中东的绝对军事优势。因此,以色列千方百计阻止伊朗拥核,早已制定军事打击方案,进行了多次模拟军演。
二是地区霸权之争。伊朗与以色列都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并扩展地区影响力,两个都处于上升期的国家最终迎头相撞。伊朗扩张地区影响力的主要手法是扶持亲己军政组织,包括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也门胡塞武装,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巴勒斯坦哈马斯也属于广义上的伊朗阵营,统称“抵抗阵线”。其中,哈马斯、真主党、巴沙尔政权就在以色列周边,成为伊朗威慑以色列的前沿力量。以色列视“抵抗阵线”为巨大威胁,认为这是伊朗围剿以色列的战略布局,必欲除之而后快。以色列右翼势力更是认为,只有打垮“抵抗阵线”背后的伊朗,才能实现以色列长治久安。
这场战争今年6月开打则有具体的触发点。一是伊核谈判逼近关键节点。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致力于达成新的伊核协议。4月12日,美伊启动首轮谈判,此后逐步推进,原定于6月15日启动第六轮谈判。外界普遍预期这一系列谈判可能取得成果。以方认为,如果达成的协议赋予了伊朗铀浓缩权利,等于保护了伊朗核能力,对以极为不利。同时,伊朗与美国达成交易,伊朗获得制裁减缓,国力势必增强,更是对以色列的重大威胁。于是,以色列果断动武,一举破坏伊核谈判,打断了伊朗与美国缓和关系的进程。
二是新一轮巴以冲突刺激。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以色列深受震动,全面改变国家安全战略,不仅要置哈马斯于死地,也不再容忍周边反以力量的存在。2024年夏秋之际,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发动大规模攻势,真主党损失惨重,被迫接受停火。受挫的真主党难以支持叙利亚政权,这成为叙利亚政权垮台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色列则在此过程中越发自信,直接攻击伊朗的企图越发强烈。同样是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伊朗看到“抵抗阵线”受挫,无法像过去那样身居幕后,而必须有所表现。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和延烧,将以色列和伊朗推到了直接交手的前台。
停火:只是按下暂停键
图:6月15日,伊朗德黑兰市中心遭遇空袭,一名男子抱着一名受伤的女孩。\美联社
战事在第12天戛然而止,但以强伊弱的格局已经奠定,以色列将继续打击削弱伊朗。
战争是检验国力军力的最有效方式。经此一战,以伊高下立判。在核领域,以色列多次空袭伊朗核设施,加之后来美军对伊朗最重要的福尔多地下核设施的轰炸,伊朗的核工业能力受到极大破坏。这一点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伊朗方面的证实。在空战方面,以色列在战争初期有效打击了伊朗防空系统,掌握了在伊朗空域的制空权,随后进一步打击了伊朗的军事基地、导弹阵地。按照以方说法,以军摧毁了大约1000枚弹道导弹,占伊朗库存的40-50%;摧毁了大约250个导弹发射井,占伊朗库存的三分之二。伊朗共向以色列发射500多枚弹道导弹,但打中关键军事设施的情况不多。伊朗最初每天向以色列发射约100枚导弹,后期只能发射数十枚甚至更少,后劲严重不足。在伤亡方面,以色列开战首日就打死包括伊朗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伊朗革命卫队司令在内的多名高级将领,杀死9名伊朗核科学家,重创伊军指挥体系和核领域人才。伊朗仅造成以色列28名平民身亡。在很大程度上,以色列对伊朗形成了降维打击。
战事虽然告一段落,但停火的基础很不牢固。6月24日的停火和特朗普个人的干预有较大关系,而非双方在战场上打成平手后的自然结果。相反,以伊之间的力量差距进一步拉大。以色列建立了通往德黑兰的空中通道,未来对伊朗进行阶段性军事打击将较为轻松。一旦伊朗有任何重建军力、重建导弹能力或恢复核能力的行为,以色列可以立即恢复对伊朗的打击。如此看,以伊停火将在很大程度上覆製2024年11月的黎以停火模式。在黎以停火模式下,以色列可以随意破坏停火协议,打击和削弱真主党,而真主党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同理,以色列将通过反复打击,将伊朗维持在虚弱状态,而伊朗对以色列的反击将很难奏效。
在军事对抗之外,以色列对伊朗搞政权更迭的情景也不能排除。以色列大幅削弱了伊朗的代理人、导弹能力与核能力,但反以的伊朗政权仍然存在,这仍是以色列的心头大患。只有推翻伊朗现政权,以色列才有绝对的安全感。在这一点上,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早已按捺不住,多次呼吁伊朗人民“起义”“推翻伊朗政权”。当然,策动政权更迭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观察战争进程可以发现,伊朗民众并不乐见由外力推动的政权更迭,伊朗国内也缺乏强大和有组织的反对派力量,特朗普政府对在伊朗搞政权更迭也兴趣有限。无论如何,通过发动此次战争以及后续对伊军事高压,以色列为在伊朗出现政权更迭创造了条件。推动政权更迭将在未来以色列对伊政策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