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衙前围村考古遗址要好好保存

2018-06-08 16:38:35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已纳入市区重建范畴的九龙城黄大仙衙前围村,昨日证实发现明清时期更楼、围墙及护城河地基等考古遗迹,令本港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联繫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不过,有关发现亦再一次突显了本港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对考古文物保护工作存在重视不够和政策不清的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衙前围村是本港市区硕果仅存的一条古老围村,根据已经公布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围村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逾六百年历史。二○○七年市建局启动重建,搬迁及赔偿尚馀村民,并提出“保育为本、新旧交融”的方针,重建后保留围村门楼、石匾、天后庙“三宝”及八间具代表性的石屋,有关现场考古发掘工作随后展开。

而据市建局昨日公布,自二○一六年考古工作开始以来,在衙前围村地下一米半深处先后发现了地基和地砖层,相信是明代更楼的遗迹,此外还发现了相信是护城河的遗址,有待进一步详细发掘。

有关衙前围村的最新发现,在本港考古工作中不算是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但是,有关发现显然并非孤立,事实是九龙城宋王臺一带的宋元明清考古遗址和历史文化联繫,早已成了本港最有名、也最具历史价值的一道“考古文物风景线”,去年在“沙中线”土瓜湾地铁站工地发现的宋朝方井,更独具历史文物价值,是整个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方形水井。

这些相关发现,都无可置疑地说明一个事实,就是过去英国殖民管治者编撰的著作中,称香港在英国人到来前只是一条偏僻的小渔村,与内地并无什么历史文化联繫,说法是不确的。

事实是早在我国东汉年间,香港这蕞尔小岛已有人群居住生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的李郑屋古墓即为明证;而自宋室南渡之后,南宋“末代皇帝”宋帝昺与群臣曾逃难到港,后再转赴福建,而今九龙城宋王臺一带,其时便成了跟随宋室南下的臣民聚居之地,房屋地基、方井及大批瓷器、钱币的出土,更说明了当时的经济贸易活动相当兴盛,已完全具备了一个“小城镇”的规模。

所有这些古蹟遗址的发现,不仅在考古文物上具有重要价值,对本港的历史身份与联繫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一座更楼、一口方井,事实胜于雄辩,香港自古以来已是中国的地方和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磨灭和否定的。

无疑,“发展是硬道理”,历史文化遗留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显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土瓜湾站宋代方井也曾传出“阻住发展”而要拆毁的说法,幸好特区政府及时决定将之保留了下来,修改路线、方井复现,日后市民乘坐港铁时也可顺道怀古一番。如果因建港铁而毁方井,则“历史罪人”之名也不为过矣。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