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公帑救急可止痛 稳控疫情是根本

2022-03-19 04:24: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推出改良版“保就业”措施,同时推出临时失业津贴计划,涉资约300亿元,有助纾缓疫情下大批企业及打工仔的燃眉之急,因此受到各界欢迎。但也要看到,有关措施只能起“止痛剂”的效果,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再说政府库房也并非无限,禁不起长期“流血”不止。唯有全力以赴抗疫,早日稳控疫情,才是救经济、保就业的根本之道。   香港最新失业率为4.5%,较上一次的3.9%急增0.6个百分点。这还是滞后的数字,不足以反映第五波疫情下经济严重受创的严峻现实。走到闹市转一圈,满目是关闭的商铺、稀疏的人流,一片萧条景象。仍在营业的大都也是在勉强维持,艰难支撑。有报道指出,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已有超过一成中小企被迫关门。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关门执笠的企业就越多,加入失业大军的打工仔也就越多,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可见新一轮保就业及临时失业津贴措施即使谈不上是“及时雨”,但肯定可以起到临危救急之用。   2020年特区政府曾推出“保就业”措施,发挥了作用,但也引起一些争议。首先是有关资助计划由企业提出申请,并非直接用于打工仔,难保有无良商家得到资助后继续裁员或安排打工仔停薪留职;其次是有关资助一刀切,受惠于疫下经济的企业也得到不菲的资助,精准度不足。这次政府“学精”了,将超市、银行等大企业排除在受惠范围之外,但同时规定雇员少于50人的中小企业仍可以提出申请;另一方面,政府规定有关资助必须用于雇员,不得另作他用,因此被称为改良版保就业计划,有明显的进步。   当然,新计划并非完美,不排除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譬如有人指出,上一轮保就业计划是不分打工仔月入多少,人均每月资助9000元,第五波疫情远较以前几波严峻,但资助减至8000元;月薪超过3万元者被剔出资助之列,也被指不公平。特区政府需要倾听民意,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计划,力求做到更精准、更公平,确保公帑用得其所。   特首林郑月娥昨日强调特区政府依靠“三支柱”支援疫下经济及疫后经济复甦,一是防疫抗疫基金,二是保就业计划,三是财政预算案推出的一系列纾困措施。说到底,这“三支柱”都是公帑筑成,特区政府也一再强调香港抗疫“不缺钱”。问题是,抗疫两年多来,一系列纾困措施已耗费数千亿元,财政储备在不停缩水,如果疫情没完没了持续恶化,不停“输血”,再丰厚的家底也有耗尽之日,到那时靠什么保就业、救经济呢?   可见抗疫“不缺钱”也只是暂时的,公帑资助计划其实是“吊盐水”,暂时保命而已。香港必须更加果断有力抗疫,早日稳控疫情,才能从根本上救经济、保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有关讲话对指导香港疫情防控战也十分及时和有针对性,拨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特区要深刻领会,抗疫一定不能松劲、懈怠,要继续按照“三减三重一优先”的工作重点,有序铺排下一阶段的工作,将每一项抗疫措施落到实处,直至取得疫战的最后胜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