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北京观察 | “两会”如何确定经济增幅?

2020-04-30 04:24:37大公报 作者:马浩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全国“两会”敲定5月下旬举行,比传统时间推迟了两个多月。作为中国政治经济重要风向标,“两会”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作出部署。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征求意见。但随后,新冠疫情打乱了工作节奏,原本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作出大幅修改。而如何确立今年的经济增幅,是外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一方面事关中国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等内政,另一方面牵动全球经济走势。

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不过相较其他国家,中国较早实现疫情缓解,3月份主要数据虽继续下滑,但降幅明显收窄。以体现实体经济基本面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例,一季度同比下降8.4%,但3月份降幅已收窄至1.1%。但由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冲击,中国经济仍面临巨大压力。

十八大之后,决策层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研判,更注重经济提质增效。与之匹配,历年“两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节奏地稳步小幅下调。从2013、2014年“7.5%左右”,到2015年“7%左右”、2016年“6.5%-7%”区间;2017、2018年是“6.5%左右”,2019年进一步划定为“6%-6.5%”区间。

照此前规划,中国要在今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GDP按可比价格计算要比2010年翻一番。领导层此前重申了这一目标。按学界测算,要实现翻番目标,今年经济增速要达5.6%左右。

因此今年的增长预期,既要兼顾既定战略目标和新常态大逻辑,也要充分考量疫情影响、科学客观评估经济复甦走势和成长韧性。本月中旬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这实际上是为“两会”奠定了政策基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