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北京观察 | “保五”与“五保”

2023-03-07 04:25:39大公报 作者:马浩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每年两会,最高领导人去哪个团组以及在团组强调什么,都备受关注,被视作重要的风向标。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6日,他又到民营企业家最集中的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参加联组会,重申“始终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可以说,两会凝聚起全力拼经济的高度共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为数十年来最低。回顾历史,从2012年起,两会首次将增幅目标下穿8%定为7.5%,而后逐年下调,直至2023年的5%。这是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的体现,由于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相关。两会的关键词,从“保八”“保七”“保六”,也变为“保五”。

  但与“保八”等相比,“保五”却具有特殊意义。按照顶层设计,中国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这一远期目标,必需一定的经济规模来支撑,中国经济因而必需确保年均5%的增幅。因此,“保五”不单是短期的应对安排,更充满浓重的底线思维,不容有失。

  面对外部环境的经济衰退、地缘冲突、保守主义等不利因素,今年两会将扩大内需列作八项重点工作之首。而消费修复、地产纠偏、民企复苏、平台经济发展等,都摆到了重要位置。这些对于稳就业、稳增长,都属于见效较快的因素。整体释放出更温和、更积极的信号,宏观政策宽容度得到扩展。

  正如领导人所言,“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民生改善,反过来又是助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五保”为代表的民生保障体系,是信心的基础。“因病返贫”“恐婚”“孩奴”“啃老”等现象背后,都或多或少蕴含对社会保障的焦虑。只有不断完善保障,才能稳定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意愿,将畸高的储蓄率转化为消费和增长,同时“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实现良性互动。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