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隔海观澜 > 正文

隔海观澜 | 民进党当局如何把“派钱”好事变成坏事?

2021-08-19 04:24:00大公报 作者:朱穗怡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香港各大商场和食肆都出现久违的人潮。这显然是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发放电子消费券所产生的振兴效应。消费券总值5000港元,分两次派发,8月起先发2000元,10月再发3000元,不能储存,过期作废。由于近年疫情肆虐、冲击经济,许多香港市民钱包缩水,如今获得政府派发的消费券,不亦乐乎。当香港市民享受消费券带来的购物乐趣时,台湾社会却在为发放消费券一事吵翻天。

  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为了振兴经济,刺激民众消费欲望,准备发放“五倍券”,但却引发强烈民怨。政府派钱,本是好事,但台当局为何会把“好事”变成“坏事”?原来所谓“五倍券”是要求民众先付1000元新台币(约250港元),然后再领取政府派发的5000元消费券(约1250港元)。换言之,民众要跑两趟才能拿到消费券:第一次是交钱,第二次是领券。去年台当局发放“三倍券”就是采用这种繁琐的程序,当时台湾社会已是怨声载道。

  台当局近日辩称,要民众自己掏钱买券,会增加使用消费券的意愿。这种逻辑显然不通。香港免费派券,民众使用消费券的意愿也相当高涨,有人不到一周就用完了首期2000元券。其实,去年岛内就有约100万人连1000元新台币也拿不出来、无法领取消费券,最后获当局豁免付款。今年经济之差更甚去年,反对“1000元换购5000元消费券”的声浪也比去年大得多。由于民怨爆灯,民进党当局日前马上“变脸”,决定改为免费派发。有民进党人士分析,蔡当局去年发“三倍券”,台湾民众每人交了1000元,共200多亿。这笔额外的巨款对台当局来说是不错的收入,用在哪里,没人知道。正是食髓知味,台当局今年发“五倍券”,所以也坚持要民众先付1000元。由此可见,民进党当局根本就是把一党之利益凌驾于民生福祉之上,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自肥。

  最为人诟病的是,当年国民党马英九政府派发消费券,竟遭在野的民进党“狂轰滥炸”。时任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当时批评“消费券发放的行政成本高,从决策到执行的作业时间较长,更有必须防伪等问题,且容易产生以券变现的乱象”;时任台南市长赖清德说“发放消费券提振经济的效果不如退税”;“行政院长”苏贞昌当时批评马政府“用子孙的钱发消费券,完全执政、完全失败”;时任桃园市长郑文灿称“扩大消费刺激内需,以发放现金的方式比较好”。如今民进党上台了,不也是发消费券吗?不也是不发现金吗?回想民进党当年对国民党政府的批评,现在看来,格外讽刺。

  香港特区政府此次发放消费券,不仅能带旺经济,还带动了电子支付。电子消费券可以大大降低发券的行政成本,毋须印刷、毋须排队领取,还可防伪造,相当便利。而且电子支付是现代社会支付方式的大趋势,通过这次使用电子消费券,许多香港市民都安装了电子支付程序,感受到电子支付的便利。尤其在疫情之下,电子支付更为必要。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发消费券的另一大“红利”。而台湾方面则采取纸本消费券和电子消费券两种形式。据说台当局去年发“三倍券”的行政成本就超过20亿新台币(约5亿港元),如果全部使用电子消费券,相信成本必会大大减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