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热点冷评 > 正文

标题:感谢贫穷?

2018-07-31 15:38:37大公网 作者:张念之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又到大学新生的招录季,各路媒体又纷纷动手。不用说,主角还是顶着名校光环、都有着各种故事的新晋赢家:有工地上收北大通知书的,有查出白血病网友爱心众筹的,而一位名叫王心仪的高中生以一篇《感谢贫穷》更是热遍全网,据说看哭了无数人。
 
细读此文,文章讲述的是王家在与贫困作斗争时的坚韧,以及小王同学在艰难中磨砺的感悟。稍加琢磨,可知小王同学并不“感谢”贫穷,毕竟贫穷狭窄了她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也没能让她留住那些珍贵的人和物。所谓“感谢”,只是一种修辞,那是历尽八十一难却说“路在脚下”的从容,是回首来处只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展现了有能力宽宥命运的强者姿态。
 
自然,这种典型最容易引发大众传媒的围观潮,与命运搏斗并成功“翻盘”的案例是打着灯笼都不容易找到的正能量,但不加反思地将其编纂到“成功学”的教科书就了事,却是传播过程中一种让人担忧的倾向。
 
毕竟,任何形式的“成功学”都在有意无意地为现状和秩序作辩护,这门学问的祖师爷斯麦尔斯就曾为英国1834年的新济贫法——其“成果”是《雾都孤儿》里描写的济贫院——击节叫好。斯麦尔斯青少年时代和小王同学有着类似的家境,家人的艰苦奋斗,塑造了他自助者天助之的信条。加上那个时代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背景,让他越发感觉改良政治的局限,从而转向自我本身——正如他最出名的作品《拯救自己》的书名所提示的。
 
可问题来了,个人追求“自救”,是否该无条件地压倒改造社会的冲动?两者的界限在哪里,这是个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砸烂旧世界的冲动,如某些人所言,是一剂虎狼药,那不加反思地在既定秩序中寻求进身之阶,就像一丸迷魂丹,教人丝毫不想去触动某些东西,任何追求更美好社会的努力也因此成了邪路。
 
可贫困是总得要想办法摆脱的,它不仅限制人的想象力,还窒碍着人的发展。如果说金钱是被推迟了的消费,那资本的社会意义就是未来的发展机遇,小王母亲那件穿了二十年的校服,就是父辈节衣缩食馈子贻孙的缩影,王家的奋斗史就是某种原始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辈牺牲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为了弟弟们的成长,王心仪也作出了自己的牺牲。
 
即便是对于更保守的思想家如黑格尔,贫困也是值得严肃对待的问题。这倒不是出于任何现实中的抱负,而是为追求理论的圆满。在他看来,财产体现的是一套相互承认的社会关系,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存在;作为其对立面的匮乏,也具有相对性。匮乏不是产生于社会的病态,而是市民社会的天然属性。“匮乏本身不制造穷人,匮乏辅之以某种心态才产生穷人”。一旦这种对社会的敌意和异化感产生,黑格尔式的国家超越市民社会的学说,就遇到了危险。为此,黑格尔论证了国家干预社会的合法性,从而为社会的改良留下了理论的余地。
 
受逆境所困,是现实条件,有能力摆脱,是个人之幸;但作为大众传播,却不能不有审慎的思考。把“现实的”作为“合理的”照搬过来,接受它,无异于宣传一种犬儒的哲学。这实在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
 

责任编辑:张寻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