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房策需关注“夹心层”处境/叶建明

2018-07-10 03:16:54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公布了新房策的三大目标和六项措施,她并表明六成公营房屋、四成私楼的供应比例(六四比)将来也可以改变;在新房策下全港家庭八成以上将有机会购买居屋、绿置居和首置上车盘等资助公营房屋。

  这六项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以两种不同思路解决不同市场问题。将私楼交给市场,而公营房屋,政府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一手私人住宅楼宇徵收空置税,是政府对私楼市场有限的触碰,虽然对抑制房价涨幅作用不大,但它表达了政府的一种关切,是政府对市民希望压抑楼价心理的一种回应。

  现有房策思路需改变

  而居屋定价与市价脱鈎,有望成为香港房屋问题解决的一把钥匙──当然需要有一整套配套措施伴随。至少,它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政府将把商业市场和基本民生需求作一区隔,将市场的交给市场,政府的回归政府,取消政府资助房屋的投资属性。除了居屋定价与市价脱鈎外,政府还提出增加资助房屋的量,推出港人首置房屋及过渡性临时房屋等政策,都显现出政府在房屋问题有新思路,是在针对高居不下的市场之外,关於基层民生考量,解决基层市民基本保障性住房问题。

  居屋定价与市价脱鈎,改为参考置业者负担能力计算,目标在於满足本地基层市民安居置业的需求,使之不受房价飙升的影响,是解决中下层居民住房问题的根本决策。香港是一个城市管理、各项服务高度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级城市,亦是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但香港面积狭小,所以高房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是多年的辣招强压而压不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香港又是一个两极分化严重的城市,统计处2016年的数据显示,港人收入中位数为1.55万元,也就是说,全港半数人每月收入才1.5万左右。这对於动辄上千万的房价,基层民众只能望洋兴叹,根本无法负担。而且,这些年居屋价格跟随商品住宅水涨船高,一万多元一平方呎的居屋,不断被媒体曝光刷新价格,一般市民看得惊心动魄。楼价愈来愈癫狂、市民居住面积愈来愈小,住屋问题成为港人最无奈也最关切的民生议题。

  因此,在自由市场之外,香港必须构建一个中下层居民住得起、有房住的住房体制。虽然香港多年来已经有公屋、居屋等多层次的房屋保障网,但现有政策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加上多年房策的失误和各种利益集团的阻挠令政府觅地困难,填海受阻,积弊之下,现有房策思路必须转变。

  不过资助房屋定价与市价脱鈎的构想,必须与一系列政策措施相配套,否则这个设想就只是镜花水月,甚至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美丽的罂粟花。

  首先必须解决土地问题。香港地域狭小毋庸讳言,但香港真的无地可用吗?香港已开发土地仅仅佔总面积的24%,而这开发面积中仅有7%是供人居住的。但是,无论是上一届还是本届政府,为建楼而觅地却遭遇各种阻挠,阻挠者中甚至不少就是需要依靠政府资助住房的中下层,这似乎是社会的一种困惑。

  鼓励向上流动增社会活力

  不过,当很多人认为,觅地建房与本人无关,因为不是有了地,他就有上车的可能,高房价打掉了他对未来的预期时,他为什麼会愿意支持政府的觅地政策呢?但是,当房屋政策聚焦於基层民众,资助房屋定价与市场价脱鈎,大量合资格者只要排队就可以实现住房梦,那这些市民是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地盖房以减少轮候时间呢,还是要阻挠政府对寻找土地建屋的努力?

  林郑的话说得很明白:“我已经应承麵包的价钱(居屋定价与市价脱鈎),但要应承麵包的供应,都要畀我有麵粉去做。”

  其次,对於政府资助房屋的规管必须从严。一旦某些家庭或者个人收入超过上限,不再符合政府资助範畴,必须将房屋退还以给更加需要的家庭。这些年曝光的开名车的、拿高薪的、内地买数套住房的人住公屋或者居屋的消息,迄今见不到解决的良策。而一旦资助屋缺乏公正性,将引发社会连锁负面反应。因此,相关措施和惩罚必须从严。

  第三,如何解决“夹心层”问题。“夹心层”是游离在保障与市场之外的群体,他们既不符政府资助房屋的条件,也难以购买私楼,置身於市场和政府保障之间空白地带。据悉,这些年就有一些年轻人,为了申请公屋或者居屋,刻意降低薪酬收入,甚至不工作,以满足申请的需要。如果政府政策不能鼓励向上流动,这样的政策一定是失败的,社会的活力将不存在。

  从政府的六项措施来看,政府资助的範围在增加,可望达到8成,将覆盖更多的基层家庭和人口,但对於临界点边缘的群体,政府的其他政策措施依然应有所考虑。

  香港向来是个两极社会,有钱人的社会和穷人的社会。有钱人享受高品质商品住宅、私家医院、名校和国际学校;中下层居住政府资助房、进公立医院、政府学校。为此,政府加强对中下层市民的民生保障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林郑这一步是走对了。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泉州社团联会会长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