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屯门环保园为谁变废为宝?/王曦煜

2018-07-16 03:16:45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本港继实行塑胶袋徵费之後,环保署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四电一脑”产品徵费。新法例下,市民购买冷气机、雪柜、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等8种电器产品,销售商除了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免费除旧服务,为其搬走老旧电器,电器供应商还要向环保署支付每件15至165元的循环再造费。

  多年来,电子废物处理一直是政府的“心病”,本港每年生产约7万公吨的废电器电子产品,受新法例规管的电器产品佔总量约85%。政府现在以徵费方式,倒逼电子废料的集中处理和科学回收,既可减少过度的电器消费,保护环境,更可实现源头分类减废,缓解堆填区的压力,相关政策初衷和立法原意均值得肯定。

  而为了配合“四电一脑”徵费,特区政府早在2015年已斥资5.5亿元,在屯门环保园兴建一间综合电子废物处理设施,处理本地回收的废弃电器及电子产品,计劃在落实相关徵费後,状况良好的电器废物经挑选及翻新後,会送往合作的非牟利机构,捐赠予有需要人士;稍次等的电子废料则对有害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循环再用,预计每年回收的电子废料量可达3万公吨。

  然而,近日有媒体曝光,在屯门环保园内有享受政府超值租金补贴的本地持牌电子废料回收商,将进口电子废料“偷龙转凤”乔装成本地废料,运往屯门环保园做回收处理,涉嫌违约佔用公共资源谋取私利。事件曝光,一方面反映出屯门环保园在租户管理上存在漏洞,未能严格追踪检验电子废料来源,单靠回收商凭自愿申报,约束力近乎为零;另外,持牌回收商煞费周折,购买外国电子废料,也不愿意回收本地电子废料,凸显本地回收网络不完善,以及回收诱因不足。

  屯门环保园的设立和规劃,是为了推进和改善本地电子废料回收,造福一城一地,绝不是给某些私人企业提供“钻空子”的机会,利用公共资源来做“一本万利”的买卖。未来,伴随着“四电一脑”产品徵费正式实施,屯门环保园还将面临更大量、涉及更多持份者的电子废料回收工作,若不能及时修正眼下暴露出来的问题,堵截漏洞,又如何确保相关法例政策发挥正面效用?

  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出发,规管部门还应对本地电子废料回收的整个过程,从源头到中间步骤流程,予以更扎实有力的追踪和监督,必要时还应切实运用行政手段,明确行为边界,维护行业风清气正。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