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提升安全 出行安心/张仁良

2018-12-17 03:17: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发生了两宗严重交通事故,夺去多条性命,令人痛心。我谨向死伤者及其家属致以深切慰问,同时呼籲驾驶者时刻注意路面安全。

  上月30日在青衣长青公路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唤起公众关注非专营巴士服务的营运安全及服务质素。事实上,非专营巴士在公共交通系统中担当重要的辅助功能,特别是为学生、旅客、僱员及屋苑居民等特定乘客群组,提供灵活而切身的服务。今次涉事的非专营巴士正是在清晨时分接载机场员工上班。现时全港共有约7100辆非专营巴士,而俗称“邨巴”的居民服务每日平均接载超过23万乘客人次,佔整体出行人次约1.8%。儘管非专营巴士载客量不及其他主要交通工具,但也属於路面的公共交通服务重要的一环,政府及业界必须积极携手合作,提升其安全和服务质素。

  政府上星期与业界团体会面,就加强非专营巴士营运安全的措施展开初步探讨,可说是踏出了重要一步。运输署亦会成立特别工作小组,与业界继续讨论及跟进各项提升非专营巴士服务安全的措施。我乐见业界对立法强制规定新登记的非专营巴士必须安装安全带及强制规定乘客佩戴安全带原则上表示支持,而运输署会就此重新检视非专营巴士安装安全带及规定乘客佩戴安全带的建议。在发生意外时,佩戴安全带的确能有助减低受伤的机率。立法规管外,宣传和教育亦同样重要,以提高公众在乘车时佩戴安全带的意识。

  我理解在现行非专营巴士车辆加装安全带有一定技术困难,事实上,业界近年购置的新非专营巴士均已配备安全带,随着业界陆续更换车辆,配备安全带的非专营巴士数目亦可望增加。就这方面,政府应考虑协调和支援业界加快更换旧车辆。新的非专营巴士不但可提供安全带及其他新装置,同时亦配合节能和减少空气污染等环保政策目标。

  善用科技不但可减低人为因素的影响,亦可便利营办商监察司机行车表现及情况,从而提升营运安全。政府建议为非专营新巴士配备车速限速器、俗称“黑盒”的行车记录仪及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业界积极表示支持,亦乐意在实际营运情况许可下,测试可否在部分非专营巴士引入车长状态监测系统(如防撞预警系统等)。随着提升驾驶安全的新技术逐步成熟和普及,为非专营巴士引入相关智能装置是正确的方向。

  非专营巴士司机的职业安全和健康亦同样重要。营办商应确保其司机生活和工作取得平衡,从而避免司机疲劳驾驶,保障乘客安全。我十分赞同政府的建议,参考专营巴士及公共小巴业界的现行做法,为非专营巴士司机的工作及休息时间安排制订指引,让营办商在安排司机工作时有所依循,亦有助确保司机作息平衡,提升行车安全。当然,在制订相关指引时,不仅要考虑司机的职业安全,亦需顾及业界的实际营运模式(例如人手和车辆调配等)。

  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务一向由各营办商按商业原则运作,多年来为市民大众提供高效、便捷、多元及可持续的服务。然而,经营交通服务绝非只是一门生意,亦是一项公共事业。各营办商在赚取合理盈利时,必须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就非专营巴士营办商而言,他们应继续积极推出措施,“软”“硬”兼施,既提供适切的人力资源,亦要更新巴士装置,进一步保障道路安全及提升服务水平,巩固公众对非专营巴士服务的信心,令市民可以安心出行。

  交通谘询委员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