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要增强大湾区基础研究及AI研究能力/黄锦辉

2019-03-15 03:18: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上月出台,《纲要》特别提及国家锐意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目标顿时成为大湾区内城市官、产、学、研发展的聚焦点。

  为期十天的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一如预期,大湾区建设成为港澳政协委员的讨论焦点,大会更设立了一场以大湾区建设为主题的小组讨论,其间委员踊跃发言。据了解,不少港澳委员的提案都与大湾区建设息息相关。

  今年政协会议举行了四次全体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在会上发言,内容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演讲内容既广且深。科技发展属於经济建设的範畴,这範畴发言的委员包括天津市科协主席饶子和、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他们分享各自对科技研发及人工智能的看法。

  笔者认为两位专家的意见对大湾区建设甚有参考价值。饶子和指出,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佔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应达2.5%,当中基础研究经费佔比,去年只有5.6%,这比例远低於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15%至20%,例如美国约为18%。有见及此,他建议国家可结合国情,今年将佔比提高至10%。

  笔者同样认为落实这建议的需要迫在眉睫。在近年急速膨胀的网络市场之下,大小科技企业面临的经济压力日益严重,为此它们无不求“财”及“才”若渴。可是,为达到先发制人之目的,争先抢佔网络市场,它们往往变得揠苗助长,把资源过分投放在应用研发及产品开发上,而完全忽略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做法对企业本身以至大湾区的长远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大家试想想若然逾半世纪前没有已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致力研究光纤的话,恐怕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更没有环球如此蓬勃的网络市场了。因此,饶委员的建议实在急不容缓,国家、企业及院校必须加强基础研究的力量。

  再者,基础研究是创新科技产业的源头,笔者进一步建议,中央政府针对大湾区在有关方面的投资比例大力阔斧地增至20%,与其他发达国家看齐。与此同时,中央也应该加大区内整体研究经费,初步以深圳的投资额为标準,把目标定为4.2%。这比例实际上颇大,超越世界平均水平之3%,以确保大湾区的创科竞争力走在全球尖端。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本港总研发开支增只佔GDP 0.8%,儘管特区政府承诺未来加倍增至1.5%,但科研投资与广州(2.8%)及深圳(4.1%)相比仍然明显偏低。因此,把大湾区的研发经费佔比提高,将会直接加大香港的科研机会。

  另外,香港可受惠於这安排的前设条件是内地研究基金开放,给予香港科学家自由申请,并且获批款项可以拨到香港使用。这安排无疑反映出中央去年放宽“资金过河”的决定极具前瞻性,前后脚配合大湾区科研发展。

  而李彦宏在发言中提出人工智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大湾区应马上行动,大规模发展人工智能项目。就此,大湾区必须做好基础建设,透过产学研各方协同,促进区内人工智能新经济发展。香港去年成立的“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汇聚本港人工智能学者、专家、投资者及企业家。

  笔者建议在区内成立类似的“大湾区AI学会”,建立国际人工智能专家网络,鼓励区内人工智能业者、学者多交流与互动,促进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大湾区必须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法律及伦理研究,这将有助区内建设健康的创科经济生态圈。

  笔者认为,香港凭藉自身的软实力包括国际观、法治文化、教育等优势必然能够为大湾区人工智能发展作出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