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香港要为大萧条做好準备/周春玲

2020-04-04 04:23: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踏入2020年仅四个月,香港先后经受内地和外国的两波疫情衝击。据政府日前公布二月零售数字,销售额急挫44%,是史上最大跌幅,令人心惊。从资料上看,除了这些零售业外,其他多个行业同样举步维艰。更令人忧虑的是,欧美纷纷“封城”,经济停摆,经营商贸与製造业的企业面临断单困境,不少商舖已关门倒闭。国外企业面临的危机,其存亡将直接影响香港经济的根基。

  特首林郑月娥日前指二月份零售销售数据创有纪录以来最大跌幅,并表示完全明白饮食业和零售业的困难,会尽快作出回应,使业界安心,员工也不需被裁。市场在传,政府将推出抗疫2.0措施。第一轮措施主要是派钱予中小企,以保住就业,这是稳经济的必须一步。那麼第二轮应该做什麼?

  应加大放宽贷款方面力度

  我长期从事实体经济,资金是企业渡过难关的最大保障,这是浅显而实际的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从暂缓交税和放宽贷款方面加大力度,让中小企业有喘息和生存下去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企业资金链断裂,他们支撑不住了,引起的连锁反应,不但衝垮其他相关行业,最后也将衝击银行金融业,而受影响的时间可能比疫情更长。

  事实上,外国特别是欧美的疫情还远未到顶,即使疫情受控,经济活动停摆所造成的萧条,势将持续半年以上,香港企业如得不到支援,恐怕无力捱过难关。因此,当前特区政府的首务是让中小企业生存下去,把香港的市场维持住,这样才能把就业稳住。

  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在财税金融方面有政策性支持,甚至要敢於打破过去认为不可为的旧思维,大胆改革财经政策。比如容许企业在未来六个月只还息毋须还本,以及不收取逾期还款罚款,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让他们起码是活下去,才能发展起来。

  除了让企业活下去,特区政府还要开拓视野,吸取邻家之长来补自家之短。长期以来,香港的经济主要靠地产经济来支撑金融、服务业,但疫情发生后,香港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互联网、智能经济讲了多年,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衝击中,暴露了香港在新经济方面远远落后於内地。

  早在香港回归初期,时任特首董建华已推动发展新经济,先后推动数码港、科学园建设,但在这场疫情较量中,可以看到香港与内地在新经济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我认为,在新一轮的抗疫措施中,除了要保企业外,更要开拓思路,集中一些资源,真正用於适合香港新经济、新基建的发展上。由讲得多变为讲实效,这样香港未来才有希望。

  全国政协委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