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年说/不战胜新冠疫情 2021年仍荆棘满途\孔永乐

2021-01-01 04:23: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0年无疑是近数十年以来最艰辛的一年。新冠病毒在各地肆虐接近一年,全球感染人数已超过8000万,死亡人数每日递增。疫情蔓延下,各地政府实施的封城令、限聚令及社交距离等措施令经济陷於停顿。除了中国疫情受到基本控制外,全球主要的地区仍未看到曙光。世界银行估计,新冠疫情将令全球经济陷入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衰退。即使新冠疫苗已经面世,但我们仍需要观察一段时间,评估接种疫苗后对於疫情防控的效果,以及各地经济重启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我们难以寄望经济能够马上回复至疫情前水平。若然上半年全球疫情仍未好转,香港的经济及民生预料亦会面对更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作好準备迎对荆棘满途的一年。

  特区政府首要的挑战是定下“清零”的目标及工作时间表。面对於全球大疫症,特区政府一直採取的是“张弛有道”的应对策略,避免“全面封关”及全民检查。然而,经过一整年的抗疫经验仍未见好转。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即使特区政府早於去年初实行严格控关措施。不过,当局有关外国抵港旅客的检疫措施存在漏洞,加上市民防疫意识有所鬆懈,结果第二波、第三波至第四波的疫情相继爆发,香港经济及民生现时已陷於水深火热的地步。若然“清零”只沦为口号,大多数市民最终只会面对不断反覆的疫情,以及长期的失业及经济困难。

  改善经济先要控制疫情

  在此情况下,内地对於新冠病毒疫情的有效应对措施值得重视。去年10月国际医学期刊《刺针.传染病》曾刊发文章,分析中国成功抗疫经验。文章对於中国抗疫的经验作出了全面、科学及客观的评论。

  香港曾经历2003年“沙士”的可怕经历,在新冠疫情初期已差不多全民自愿戴上口罩。然而,部分香港市民对於强制病毒检测及电子疫情追踪系统却一直有所保留。疫情直接影响经济民生,特区政府必须下决心带领市民走向正确的方向。近日政府已收紧标準,如大厦过去14日内有两个或以上单位出现无关连确诊个案,过去14日曾身处相关大厦的人士须接受强制检测。进一步看,如日后疫情持续,政府可考虑如同一公共屋邨或屋苑的社区出现数宗无关连确诊个案,该範围内的人士需要进行强制检测。这有助在无法全民检测的情况下,以科学化的标準达到大厦“清零”、屋苑“清零”及社区“清零”的目标,避免新冠疫情不断恶化。

  从内地抗疫经验看,只有成功控制疫情才能有效改善经济及民生。去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预测世界经济因新冠疫情而萎缩约4.4%,中国将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保持正增长的国家,预计中国去年全年增长为1.9%,今年更达到8.2%。

  抗疫不能过分强调个人主义

  社会团结与凝聚力有助令抗疫工作更高效及有序。去年初,当中央决定武汉“封城”时,有国际传媒都忧虑市内的藥物及防护装备等物资只能支撑数天。然而,中央政府快速从各省调配资源支援武汉。令人感动的是,各地医护人员自发驰援武汉抗疫,这崇高的救助精神值得表扬及尊重。

  现时,香港最缺乏的便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逆行者。基本上,这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过去,西方传统国家经常强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但在新冠疫情面前,个人主义值得反思。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报告显示,英国大约只有38%的人民愿意在室外戴口罩,这无视新冠疫情传播力惊人的事实。美国大批民众亦在圣诞假日出行聚会。据统计,美国单日航空出行人数在假期内已6次突破百万人次,创3月中旬以来出行人数最高纪录。

  香港不能学习西方的抗疫方式,即使香港财政资源相对充足,但抗疫基金只能治标,控制疫情才能治本。若然各人都只顾依赖政府的抗疫基金而不愿意决心抗疫,香港难免出现经济大衰退的情况。这是坚持个人自由的代价。

  总括而言,香港今年预料仍受到新冠疫情困扰,我们需要以“持久战”的心态作好準备,不少行业更面对转型或淘汰的十字路口。未来数月,政府必须控制好疫情,继而改善经济及民生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去年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后达到震慑的效果,令香港的政局迅速稳定下来。不过,未来香港区议会及立法会制度或需要进行改革,从而避免香港社会经常出现政治压倒民生的现象,令大众的生活未能得以改善。2020年已成过去,寄望新一年否极泰来,市民同心协力应对各种困难!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