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堂/城市命脉 不容有“塞”\陈恒镔

2021-01-26 04:23: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去年六月的“纾缓道路交通挤塞”议案,因揽炒派议员“拉布”而被搁置多时,近月终恢复讨论。焦点之一,是当局提出“挤塞征费”,以减少私家车出行。但实际上,选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市民已逾九成,且公交早已“迫爆”。向市民征塞车费,恐非对症下藥、亦有失公允。本人相信,欲打破塞车困局,除增加道路、拓展铁路、多设泊位外,尚须善用科技、贴地规劃、依法管理。

  先说最常见也最严重的隧道挤塞,其瓶颈在於缴费环节。如今,特区政府终打算实施“不停车缴费”。当局表示,为协助市民适应,系统尚须分阶段推出。然而,要分辨哪一条车道要停、哪一条不用,难道不会让驾驶人士更无所适从?除隧道外,一般道路塞车亦愈发严重,其主因乃车辆增幅与道路增长不成比例。本港2003年有52万辆车,至2017年有76万,增幅达46%,年增长为3%;但截至2020年,道路的增长率反而下降了0.4%。

  我们不只要增加道路,还须突破瓶颈、建得其所。且以荃湾为例,当局计劃兴建85米长公路,虽起分流作用,但却无法纾缓最严重的荃青交汇处。十年前,本人已建议於荃青交汇处外,建接驳路到青衣,并利用德士古道现有断桥接驳杨屋道。相关部门改善现存公路网,须多听地区意见。奈何,公路建设追不上需求,铁路发展更慢;地区人士乐见《铁路发展策略2014》提出的多项策略,但多项建议仍落实无期。

  最后,违泊亦是导致塞车的一大元兇,当中既有交通规劃问题,亦涉不良驾驶习惯。要突破困局,先要增加泊位、二要善用资讯科技、三要加强执法。

  政府计劃在东涌等地推行“一地多用”增加泊位,值得支持。此外,本人亦建议多设泊车转乘,既便利市民、又减少市区车流。政府早前推出应用程式“香港出行易”,却未见包含最关键的私营停车场资讯。当局应尽快整合全港公私营停车场数据。另外,当局亦要调整交通督导员的待遇,加派人手到泊位足够的区域,便能防止司机纯粹因贪方便而违泊。

  总而言之,交通为城市命脉,特区政府当须多管齐下,不容有“塞”。

  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