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庆幸有你这样的一个人\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秘书长 罗崑

2021-10-31 04:27: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早前在《大公报》“青年”版读到《重视作为“人”的价值》这篇书评文章,不禁令我提起了兴趣去阅读同一系列的另一著作──《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二一年一月),这是许知远与十二位当下活跃于不同范畴的著名公知人的深入对话,集结而成一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理解访谈录。

  从蔡澜、王石、马东、罗振宇到二次元,你所认识或听闻的公知红人,其对谈全被收录在内。此书引领我们走入一趟开启认知这一代人,负起我们应有责任的旅程。

  书中的若干人物之中,我对罗振宇最为熟悉。由早期的“罗辑思维”频道,而至近年火热内地的“得到”APP,由他引领的追求知识付费风潮,使我们这一代人被卷入其中。舆论一直指出,此类迫使每个人急于追求新思维的认知,其实是在倒迫人人活在焦虑。要理解一个人的言行,需要从他过去的人生去作解释,但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逐一审视每一个人。庆幸,这本书能够对当时人的重要经历作出浓缩,呈现给读者去自行感受。

  罗振宇在访谈中提及:“我还记得上大学前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我当时不知道它的力量,现在才知道:只要你考取大学,我们母子俩一辈子不见面都行啊。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母亲才能说出来的话。”简单来说,他是活在知识被动的时代,要突破人生发展的阻碍,当中的力量来源就是来自上一辈的思维:知识改变命运。离开老家,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多少人能够时刻地为他人作出周详考虑,这可以说是时代高速发展的副产品。所以我们要透过读书、增长更多人文知识,避免自己在建立“人生高楼”的发展上“根基不稳”。所有对社会有价值的人,都是善于总结过去有益的经验,这不乏“知遇之恩”与“感恩之心”,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人不会摒弃“缅怀过去”的价值。

  我认为,缅怀过去的价值,不是指抱残守缺地停留在过去的状态。反而是因应过去对与错、好与坏的人生经验,经常审视自身,为自己与他人共同走进更美好的国度而努力。

  我深刻记得在我学生时期,为伤健人士服务的一份兼职工作,有位长者走过来对我说:“罗Sir,多谢你承担这份工作,我才感受得到在社会上的价值。”后来,我才理解这句话的力量:把我往后人生的理念,推向致力建立与人连结的价值上,这份理念从未受过动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