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渲染疫苗恐慌 对抗疫百害无一利\卓铭

2022-03-21 04:25: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五波疫情的确诊个案开始有回落趋势,但现在仍未是放松的时候,昨日再多246名患者去世,足以说明疫情依然威胁广大市民的生命与健康,为应对疫情的长远发展,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力推动疫苗接种。

  然而,昨日却有报章以《已打针染疫死者 87%打科兴》作为头版标题,公众看见这样的大字标题,第一反应自然是这87%的死者,都是由于打科兴所致,其后续影响便是读者可能对接种疫苗,尤其是科兴感到却步。

  但细看这篇报道后,却发现内容与标题所述其实完全相反。比如说,报道的导言部分便称“当中5167宗(死亡)个案的分析,显示逾七成人没打针”、“有关数据未就较多长者打科兴,以及长者死亡风险较高等作年龄因素调整”,又引述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主席刘宇隆所说,“分析上述数据要考虑科兴要打三针才算完成接种等,呼吁打科兴者尽快打第三针”等等。

  不打疫苗才是致死主因

  如果光看内文的话,其实报道清楚列举了大部分新冠死者都没有接种疫苗或针数不够,原意应该是鼓励市民尽快打针。而所谓接种科兴死亡率较高的说法,报道的小题也作出了解释:“港太迟将科兴齐针定义改为3针”、“医生:睇到科兴打三针可防重症死亡”。

  客观而言,这篇报道不失为市民考虑接种疫苗和了解政府政策时的参考资料,但最大问题是,其标题竟然用上《已打针染疫死者 87%打科兴》这种危言耸听的字句,独独放大了“已打针死者”和“打科兴”这两点,结果就是一篇原本不错的疫苗科普报道,完全变成了反效果。

  笔者无意探讨为何该报章编辑要选用这个标题,毕竟真正缘由只是当事人知道。但这篇报道(准确来说是报道标题)所造成的客观影响,却是清楚不过。读者会有打针可能致死,或者觉得打科兴十分危险的错误印象,结果便是拖累了疫苗接种率,或助长了社会上一些人对疫苗的抗拒。

  就算报道的内文跟标题完全是两码事,但大部分人看报纸时,都不会一字不漏地看毕十几页纸,很多人只会轻瞄一下新闻的标题,到感兴趣了才再细阅,因此新闻标题对读者第一印象的影响,某程度是不可逆的。

  本港疫情现时处于关键时候,确诊宗数可能随时出现反弹,死亡人数也尚未回落,其中长者、安老院舍更是高风险群组。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日前表示,目前院舍平均首针接种率只有55%,有四成染疫院友未接种疫苗,约一成院友因家人反对或自身不愿意而未打针。若然再拖下去,只会令院友及其他长者继续暴露于染疫甚至死亡的风险之中,为了保护长者、保护其他院友、保护医院,当局已表明不排除强制院友接种。

  在这种时候,传媒的责任理应是协助市民理解政府决策的理由,而不是将一堆博眼球的标题置于公众利益之上。再者,政府已决定在5月尾提早实行“疫苗通行证”第三阶段,在这个时候过分渲染对疫情的恐惧,对香港社会百害而无一利。

  应落实院友强制接种

  其实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医生昨日已说得很清楚,有七成四的染疫死亡长者没有打针,而不论接种哪款疫苗,即使只有一针已有很大保护力,可降低死亡率。政府专家顾问袁国勇教授也就疫情的长远发展表示,如果第五波疫情反弹或今后出现第六波,接种率将会是未来的抗疫关键,也是公营医疗系统能否支持得住的最重要因素。

  政府昨晚亦就该报道作出回应,形容有关报道为“误导性”,强调就接种疫苗的死亡患者中接种疫苗种类的分析较为复杂,需要探讨每宗死亡个案的个别情况,例如死者年龄及长期病纪录等。此外,亦要考虑较多长者接种科兴疫苗的因素,不应随便下定论,并重申现时最重要是推动长者尽快完成接种疫苗,呼吁仍未接种疫苗的市民为自身健康着想,尽早接种疫苗。

  传媒的专业和公信力建基于为公众利益发言,就算没有鼓励市民打针,至少也不应该设计这种标题与内文完全相反的报道,如此不单无利于社会,亦无利于自身的专业和公信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