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优化防控举措 坚定抗疫信心\叶建明

2022-03-30 08:57: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本港新冠感染人数与死亡个案近日开始有回落迹象。不过,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醒,个案数字虽显著回落,但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市民绝不要以为疫情受控而在防疫方面有所松懈。

  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或许正在过去,但风险并没消失,超高的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依然是香港无法承受之重。不过我们可以借此疫情喘息期,冷静科学分析此波疫情的特点及可能走向,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梳理并优化防控措施,调配好抗疫资源,增强抗疫定力,夯实抗疫目标,并为可能反弹的疫情做全方位准备。

  “三减三重一优先”依然是当下的重中之重。香港疫苗接种率低,特别是一老一幼,成为Omicron攻破本港防疫阵线的“阿基里斯之踵”。目前政府提出要提升儿童、青少年、安老和残疾人士院舍院友的接种率,推出家居疫苗接种计划,上门为70岁以上长者、行动不便人士接种疫苗。为此,社会上需要有更多支持与鼓励的声音,配合政府“谷针”计划。毕竟香港长者疫苗接种率低,与早前一些舆论简单而不负责任地将一些长者死亡与接种疫苗牵扯在一起不无关系。解开长者疫苗恐惧,舆论的科学引导甚为重要。

  “与病毒共存”绝不可取

  实现“动态清零”,依然是抗疫的方向。社会大众需清楚“动态清零”的含义,避免误读。“动态清零”并非是追求零感染零个案,而是“快速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新冠防控策略。

  现在香港社会上有两种心态,都不利于“动态清零”目标。一是随着抗疫疲劳,以及许多人鼓吹患病感觉像“大号流感”,所以对疫情满不在乎,认为“与病毒共存”并无大碍;一种是悲观绝望,认为“动态清零”做不到,或遥遥无期,对抗疫失去信心。

  这两类心态对香港的抗疫之战都十分有害。对于前者而言,此刻侈谈“与病毒共存”绝不可取。以本轮疫情为例,Omicron的确对多数人杀伤力不太大,但是,由于该病毒株传播速度极快,感染人群基数大,令死亡总数及社会危害同样巨大。媒体报道,有研究对有关国家在2021年8月至10月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两个时间段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Omicron病毒株流行期间的病死率确实下降了,但因疫情造成的死亡总数却高于Delta病毒株流行的同期死亡数。这意味着,Omicron病毒株流行的总体危害并没有减轻,不能掉以轻心。

  悲观绝望的情绪同样不可取。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病毒抗争的历史。令人闻之色变的中世纪鼠疫(黑死病)、天花病毒、霍乱、“西班牙流感”,都曾经在地球上肆掠,夺走以亿计的生命。但正是在这样一场场危机中,人类战胜了病毒,获得进步发展。

  科学地调整疫情防控策略

  不可否认,新冠病毒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灾难。疫情反复延宕,病毒变异增多,传播速度加快,其导致的复杂性、反复性、艰巨性,是对人类的再一次巨大挑战。但是,在两年多的抗疫之战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快速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动态清零”方针,正是我国独创并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一些国家都在利用科学手段,令疫苗、特效药、检测试剂等陆续问世并投入抗疫之战。而香港在中央支持、特区政府坚定负起主体责任,爱国爱港力量全力参与“三位一体”的抗疫体制中,也在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这也是给香港提出的要求。随着病毒变异以及抗疫进程的阶段性变化,香港也必然要科学地调整一些策略,优化疫情防控举措,以更适应“动态清零”的目标,进而走向经济社会的常态化,并实现与内地及海外的“正常通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在抗疫关键时刻,我们更需要凝聚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才能走向胜利。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