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香港不具备全面免除隔离的条件\陈 锋

2022-08-09 04:24: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昨日宣布,由8月12日开始实行“3+4”的检疫要求,同时配以“红黄码”以及更严格更频密检疫措施。消息公布后,社会普遍予以支持,认为是恢复与国际联系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有声音认为,香港应尽快订立“路线图”以解除所有机组人员及旅客的隔离限制。必须指出,香港疫情仍非常严峻,疫情高峰远未到来,香港目前不具备全面免除隔离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恢复联系不意味着就可以牺牲抗疫大局,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应认清这一形势。

  “3+4”是务实谨慎举措

  政府这一新举措,可以归组为四点:“划一检疫安排、三天强制检疫、四天医学监察、持续监察及检测”。应当说,是建立于客观情况以及抗疫科学的基础上的举措,是灵活、谨慎、务实之举,应当予以肯定。

  根据政府监察数据,自7月初增加第三天在指定检疫酒店检疫期间进行核酸检测后,抵港后首两次核酸检测(即机场“检测待行”及第三天指定检疫酒店检测)合共发现大约80%的输入个案,当中机场“检测待行”发现约50%的个案。由于整体抵港人士中在指定检疫酒店第三天检疫期后发现阳性个案的比率低于社区发现本地感染个案阳性的比率,强制进行更多日数的指定检疫酒店检疫以发现少数输入个案,既不符成本效益,亦有欠精准及针对性,对旅客构成不必要的影响。

  这说明两点:第一,机场是香港疫情输入的主要关口;第二,把住机场这道关就能把住香港的抗疫形势。当然,香港已受疫情影响两年半时间,经济及社会活动大受影响,在有效掌控风险的情况下,适当作出入境调整,符合许多市民的期望。

  正因如此,特区政府表示,考虑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及商业中心的地位,包括各种商务行程及经济活动需要与世界各地连通等,在研究科学数据及平衡传播风险等因素后,决定由8月12日起,从海外地区或台湾抵港人士将以“3+4”模式进行检疫,即他们须在指定检疫酒店强制检疫三天,其后居家医学监察四天,并在医学监察及其后观察期进行多次检测,在医学监察期间受“疫苗通行证”“黄码”限制,不得进入涉及不佩戴口罩或群组活动的高风险场所,以及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处所,以更针对性地管控风险。

  “3+4”的模式,说鬆不鬆、说紧不紧,但决定新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四天医学监察”能否有效落实、会否成为重大漏洞。根据政府安排,抵港人士须于家居或其他自行安排处所居住四晚,其间接受医学监察,持续检测阴性者在第七天早上完成医学监察。这一安排,很大程度上要看入境人士的“自律”,以及政府的监察是否到位。毕竟,过去两年来,不遵守隔离要求、擅自到酒吧食肆的个案,数不胜数。甚至第五波疫情,亦是由于入境人士不遵守检疫要求所致。因此,如果以往出现这种情况,未来又能否真正有效监察呢?

  虽然政府同时实行“红黄码”制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做到限制“黄码”人士进入酒吧食肆,但当中仍然存一定的风险。政府发言人昨日表示:“经调整的安排在适度缩减指定检疫酒店检疫期的同时,配以‘疫苗通行证’‘黄码’限制相关人士在医学监察期间进入较高风险的处所,将能有效控制相关风险,令输入个案引发社区感染的风险相对极微。”这是各界的良好期望,但不能轻视可能出现的漏洞。

  切实做到“科学为本、精准抗疫”

  昨日有航空公司表示,期望政府推出“路线图”,早日解除所有机组人员及旅客的隔离限制。这种声音,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士及团体的意见。但客观上,香港目前不存在全面解除隔离限制的条件。原因有三:一是目前每天仍有约四千宗感染个案,而且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全面解除意味着全面放弃防线,十分危险;二是香港疫苗接种率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一老一少”,今年三月安老院舍的恶劣情况绝不能重演;三是香港仍要积极寻求早日与内地通关,如果入境毋须隔离,难以令内地有关部门放心得下。

  抗疫与维持经济发展,是两大要务,两者也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香港如今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审慎地放宽入境隔离条件。另一方面,如果在8月12日后出现新的疫情高峰,那么特区政府毫无疑问需要灵活作出调整。如果说航班有“熔断机制”,这一新措施是否也有“熔断机制”?

  昨日特区政府发言人的回应,体现了务实灵活的态度。发言人表示,面对新冠疫情,绝对不会松懈。会继续以“科学为本、精准抗疫、风险可控、便民利民”的精神,按照疫情发展和科学数据分析,适度调整抗疫措施,以坚守“外防输入”,并善用科技去完善流程,便利对社会经济复常必要的活动及人员往来,务求在保障市民健康的同时,减低对社会正常活动的影响,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

  “科学为本、精准抗疫、风险可控、便民利民”,方向正确,关键要看实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