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增强国家认同/培养国民身份认同之根本在历史教育\邓飞

2022-08-31 04:24: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说一千、道一万,培养青年人国民身份认同之根本,还是在历史教育。尤其是对于有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的中国来说,中国人的国民身份认同,中国人的共同体意识,基本上扎根在从衣食住行,到礼乐道统的绵延传承当中。即使到了近代,面临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意识形态之强势,大规模进入甚至侵入中国,中国人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从晚清以降,各方志士仁人为了救亡图存,为了让这个数千年古老国家与民族能够摆脱积弱,能够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改革、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尝试,直到建立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中国才真正走出了贫穷积弱、被动捱打的历史困局。

  正如国家领导人曾经提到: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同样道理,培养青年人国民身份和民族认同,本质上是一种建基于社会科学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而当中的核心,当然是历史教育,而且是古今并重的历史教育。只有通过系统、专业和充满活泼感的历史教育,才能让我们的青年人从了解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产生共鸣、敬畏和认同,从感怀古人开天辟地建立华夏文明之厚重雄浑,到感受近现代国人捍卫民族国家和发愤图强的不折不挠精神,再到感动当代走向革命和改革开放之波澜壮阔,历史不仅启蒙智识,历史更涵养感情。

  确立历史教育的“主轴”

  成功的历史教育,来自专业的历史研究和课程设计,当然也离不开生动活泼的历史教学法和深入生活的社会化教育。当今香港的历史教育,虽然从课程设计、学科必修(初中),到考试评核,再到日渐多元化的民间社会团体林林总总的历史游戏、比赛和参观交流活动,不可谓不丰富多彩,足见从教育部门,到学校和老师,乃至社会各方有识之士,着实为推动历史教育为本的国民身份认同下了很大的功夫,值得为之点赞。这里笔者只是提出三点补充意见:

  首先,历史教育既然是国家民族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有利于培养青年人国家民族情感的历史脉络与价值观,就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中心主轴,历史教育不能仅仅是一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零碎资料堆砌和灌输。

  古代史讲求的是文化道统的建立与传承,这是让中国人区别于其他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核心。重视家族血缘和孝悌观念,重视乡土情怀宗族关系,继而推广至国家和天下关怀,这几乎是亙古未变的主调,王朝更迭也没有改变过的。近现代史讲求的是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存、文化的变革更新,当代史讲求的是如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实践探索。所谓提纲挈领,纲举则目张,有了中心主轴,历史教育才能把众多看似琐碎的资料,有机地串联起来,那么历史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既要读万卷书,也走看万里路。只读历史纸下书,未见历史文物事,是难以建立对历史的共情。同样道理,没有读过历史书,就算去到了历史的知名景点与现场,那也只是多了一个“打卡点”而已,观之毫无感觉,更遑论由此而发思古之幽情了。因此,除了要规划好历史教育的文本内容之外,同样需要根据文本内容来好好地规划赴内地交流考察的路线内容。

  善用科技激发学习热情

  近日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开了一个好头,教育局根据课程所需,规划和推出了二十一条让高中同学回内地交流考察的路线。虽然这只限于高中,但把书本的历史教育与考察的历史教育结合起来,这毕竟是首次尝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值得进一步深化推广。同时,民间组织的交流考察活动,也可以参考这个模式,与其随机构想交流的行程,不如参考既有的历史教育课程内容,主动把“万卷书”与“万里路”结合起来。

  最后,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历史教育也需要跟上时代,充分利用各种资讯科技工具,把历史教育变的活泼、具象和充满动感。具体的例子,莫过于YouTube和内地B站之内,有数之不尽的动态历史普及视频,无论是3D的历史地图,剪辑完美的历史纪录片,以及逻辑严密又语言生动的旁白讲解,几乎是任何冷门的历史故事,都能找到极为精彩的视频节目。因此,我们为什么不能鼓励民间多做这方面的尝试和创作?无论是支持有技术有史识的人士(往往是年轻人)去制作和推广这类多媒体的历史普及宣传教育,还是大办这类视频的比赛,以激发青年人的创作热情。总而言之,要通过充分运用新科技,来把历史教育变得有趣、生动,变成某种青年时尚!这样的历史教育,才能真正深入青年人的内心!

  立法会议员、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