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文教非常谈/妥善处理增收非本地生比例的问题\邓 飞

2023-07-27 04:02: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媒体报道,特区政府准备开放本地大学对非本地生的录取比例,其中政府资助学士学位课程(即公立大学学位)的比例由现时的20%,大幅度调升到40%。虽然教育部门并没有明确证实这个报道,但至少也没有否认,提升非本地生录取比例的措施,不仅得到本地院校的广泛支持,而且也符合特区政府最近刚刚提出要把香港建设为区域性教育枢纽的政策愿景,终究是大势所趋,笔者乐见其成。虽然这项措施也不是没有引起争议之处,最多人忧虑的,莫过于会否抢了本地生升读大学的机会和分薄了在大学校园内使用的各类资源。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教育界和社会人士已经讨论甚多,笔者在此不再赘言。

  需防止DSE认受性受损

  我反而要提出一个不为人注意的问题:就是当提升非本地生的录取比例之时,那么决定录取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尤其是要考虑到此举对本地新高中文凭考试(简称DSE)带来什么冲击影响?是否应在提升非本地生录取比例的同时,要大幅度推广DSE考试和教育在特区境外的认受性和就读人数?这一个问题甚少为人所注意到,确实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如果这个40%的非本地生全部采用除DSE以外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录取与否,那么这等于用DSE来报读本地大学的考生比例瞬间降低至60%。本地考生用DSE成绩来报读大学联招,固然竞争变得更激烈,但笔者更关心的是,这意味着DSE在本地大学的认受程度变相降低,因为本地各大院校采用非DSE考试成绩录取的比例增加了,诸如IB考试、GCSE考试和内地高考成绩等在香港的应用程度(用来筛选是否录取该考试成绩的考生)进一步提高,此消彼长,DSE应用普及程度自然就下降了。

  今个学年报考DSE的本地考生人数短暂提升到超过四万人,但这只是短暂现象。随着结构性人口问题的持续,将来报考DSE的本地考生人数只会逐年下降。如果再加上DSE考试在本地大学的应用程度下降,那么未来DSE的整体认受性就下降,直接影响到四百多所开办DSE课程的本地公营中学,最终也为冲击六百多所本地公营小学,那很可能导致在未来会强化一个目前已经出现的趋势:就是有更多本来就读公营学校DSE课程的学生,“跳船”转往有开办非DSE课程的直接资助学校和国际学校。

  疫情之前的2018至19学年,香港大学医学院用IB等非本地DSE成绩录取的医科生人数,超过了20%的界线,达到51%,用DSE成绩反而只录取了49%。这本身并没有违规,20%的非本地生录取比例限制是指整个大学整体各个学系收生的比例限制,不是说每个学院、学系都要铁定20%。但当时也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和议论。如果将来从20%提升到40%,又会怎么样呢?

  第二,这不仅影响到本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课程稳定性,同时带来教育公平性问题:受政府资助而免费的本地DSE课程,渐渐比不上自负盈亏、价钱不菲的各类非本地课程和考试。前者主要服务于基层学生,后者服务于家境优越的中上阶层学生。这种阶层分流,固然永恒存在,但政府的政策不宜加大这种分流程度。随着用DSE成绩和非DSE成绩录取入大学的比例发生变化,就会演变成基层学生录取比例和中上阶层学生录取比例的变化,这一点要非常小心处理。

  第三,需要大幅度增加目前20%、将来40%(如果真的提升的话)非本地生录取成绩的透明度。录取非本地生不是如本地生那样,采取大学联招系统的统一招生办法,而是让各间大学自主招生,也就是说,非本地生或者使用非DSE考试的本地生,报考心仪的本地大学之时,需要逐间去申请,本地大学也是对他们作逐个甄别筛选,因为这些持有非DSE考试成绩的报考者,各有不同的课程考试成绩,所以难以如大学联招这种统一平台,可以全部公布各个大学和学系的DSE成绩要求(事实上也不是官方公布,而是民间教育团体整理公布)。在同一间大学、同一个学系招生中,本地生用DSE录取的成绩要求清晰明瞭。但如果用非DSE成绩申请的非本地生,这些不同的考试成绩之间就无法作直接比较了,何况目前大学也没有公布这些课程考试的录取成绩。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来自内地的报读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固然主要用内地高考成绩来报读本地大学,但随着DSE在内地的认受性越来越高,未来报考DSE课程、用DSE成绩报读本地大学的内地生也会越来越多。但这些内地生即使是用DSE成绩来报考本地大学,按照规定也是属于非本地生,也就是说目前归入20%比例,将来归入40%。这就变成了两种录取成绩的比较:

  首先是本地生的DSE录取成绩要求和非本地生(主要是内地生)的DSE录取成绩要求,这两者肯定不同,即使两者报读的大学和学系是一样的。2018学年DSE放榜之后,媒体报道,几位用DSE成绩报读本地大学的内地生,被本地大学拒绝录取,而这几位内地生的成绩水平,不亚于被录取的本地生的成绩水平,因此投诉被不公对待。但其实当局在处理上并无不当,因为虽然彼此同用DSE成绩报考大学,但本地生占80%比例,且统一办理招生;非本地生占20%,且必须逐个大学学系去报名申请,两者成绩要求自然大相径庭。据考评局资料,非本地生报考DSE人数,截至2022年12月,持非香港身份证报考2023年文凭试的考生共有299人,目前人数不算很多,但当比例提升到40%之时,未来报考人数可期,上述同考不同取(录)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明确标准增加透明度

  其次是非本地课程考试之间的成绩公布,尤其对比DSE。无论是目前的20%,还是未来的40%,非本地生或者非本地课程考试之间的成绩公布,教育当局应该责成本地大学,尽量保持高的透明度。每一间大学、每一个学系,用IB成绩、GCSE成绩、内地高考成绩、DSE等成绩,各自录取了多少非本地生?各自不同成绩标准是什么?正如香港学生回内地升读大学,教育局的资料做得非常精细:每一间内地大学、每一个专业(相对于学系),录取了多少港生,有多少港生用DSE成绩免试录取,最高录取成绩和最低录取成绩,一本《内地高校招收指南》包罗万有,有着极高的透明度。那么可否用同样的透明度来公布本地大学对非本地生的各类考试成绩要求?

  最后结论,一言蔽之,扩大非本地生录取比例,大势所趋,有利于打造区域性、国际性高等教育枢纽,但不要顾此失彼,削弱本地DSE课程的接受程度。拓展DSE应该与拓展非本地生同步前进! 立法会议员、教联会副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