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大自然。正因如此,在我学成归港后,除了第一年住在市区外,我一直住在郊外。但在香港这个寸金尺土的石屎森林,要每天能亲近大自然实在不是那么容易。国家在近代发展过程中也曾遇上这问题。但是从前说什么“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今天已改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国家早在1992年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并成为缔约国。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概念;换言之,生态、环境、保育和复修已成为现代国家策略。去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举行了第十五次会议,制订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并定下了二十三个2030年需达到之全球性目标。
从国家把大自然放在物质主义之前,可见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上确是有异于西方。我们虽然起步迟,但我们是发展中走向小康的国家。我们着重的是整体利益,是与生态环境稳健共存,这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着重个人自由和利益颇有分别。也许这是因为西方社会奉行资本主义或着重物质主义的结果,也许这是他们着重所谓个人自由,令这种价值观影响了每个人人生观的结果。
特区回归前在百多年的港英管治下,或多或少也受到了这种价值观薰陶的影响。主权是回归了,但是这种文化差异有没有随着回归而有改变,在今天而言,答案似乎是难以肯定的。
无论如何,今天已有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二百多国家签署《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代表着在中国努力推动下,大自然保育及维护生态多样化已成为了国际共同价值观,余下的工作将集中于如何在各不同地区落实这《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之二十三个全球性目标。
特区政府最近提出要适时追上《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下要求的二十三个目标。这是一个颇为高的目标;例如修复30%退化区、污染减少50%、大幅提高蓝、绿空间面积及质量等,对我们来说均是极具挑战性的目标。我们面对最大的挑战,是房屋需求问题。政府多年来一直面对增加屋地的压力;因此很多时取易避难,在建屋与保育或绿化之间偏向迎合大众需求一方,加上香港人普遍对西方个人利益文化的坚持,实在对持续成效不敢奢望。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不做则永远干不成,政府需要视野和勇气,迎难而上,寻觅合理的平衡点,最终成功达至《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全球性目标。希望今天便是一个好的开始。
行政会议成员、民主思路召集人、资深大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