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把握供地主导权

2024-03-05 04:02: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一份预算案建议下个财政年度发债1200亿元,未来5年发债将达6000亿元。有人担心香港陷入结构性财赤,未来或需要“借贷度日”,并认为在财赤情况下应减少支出,包括减少基建开支,以稳守“量入为出”云云。这种意见看似正确,实际上以偏概全,且不说政府发债并非用于日常开支,仅从为“避财赤就减少基建”而言,香港将走回过去的老路,这绝非可取之道。

  2003年香港爆发沙士疫情,楼股双跌。其后特区政府为解决赤字等问题,节省开支,包括停止造地、停建居屋,并推出勾地表政策,建多少私楼由地产商决定,结果衍生严重副作用。由于基建投入不足,土地供应不足,只能“呆望”楼价飙升,纵然政府推出一系列“辣招”,香港仍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的城市,造成贫富问题恶化,㓥房问题恶化,亦影响香港整体竞争力。

  现时的情况与20年前相似,三年疫情之下,库房入不敷支。如果特区政府墨守成规,减少基建投入,未来几年楼价狂飙的一幕大概率重演。本届政府吸取过去的教训,积极有为,一方面开源节流,另一方面以发债等方式筹措资金,有关资金并非用于经常性开支,而是用于基建,包括拓土建屋、投资创科、改善交通、处理污水等,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之余,亦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最重要的是,政府在财赤之下继续造地建楼,牢牢掌握土地供应主导权,这就更能避免楼市由私人主导、楼价狂飙的局面。

  其实,对于基本法订立的“量入为出”大原则,不能机械式理解,而应看整体。特区政府的投入将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库房收入将因此水涨船高。正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香港未来两至三年将实现收支平衡,不会出现结构性财赤的情况。再说,特区政府现时未偿还债务不足GDP的5%,未来也控制在一成左右,财政依然稳健,所谓“借贷度日”是言过其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