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人才排名下跌,全港须反思人才“四难”现象

2018-11-22 03:16:20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近日公布《2018年IMD世界人才报告》,中国香港人才竞争力的全球排名较去年下跌六位至第18位。这个结果引起本港各界强烈关注。

按说,香港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国际化城市,相比其他城市,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多元的文化氛围,更容易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汇聚,世界各国的人在香港工作、生活都不会有疏离感。然而,事实不容乐观。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人才报告在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我们可以将这个排名看作对香港善意的提醒,并反思香港到底输在了哪裏?

必须承认,人才对一个地方做出的反应具有滞后性。也就是说,今天的人才排位下跌,实际上是最近几年人才环境恶化造成的,而今天香港改善人才环境的举措,也要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见效。明确了这个规律,再看最近五年香港的人才环境,“四难”现象十分明显。

社会“泛政治化”,人才难安心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位科技人才,愿意在一个充满仇视、动荡不安、暗藏着无数风险的社会生活呢?还是在一个和谐安宁、充满温馨的社会生活?答案显然是后者。

回顾过去五年,香港社会“泛政治化”现象达到了极致,造成社会严重割裂。“驱蝗”行动、非法“佔中”、“旺角暴乱”、“梁游宣誓”事件,让人看到香港的法治一次又一次受到破坏。“港独”势力抬头,并与“台独”、“藏独”、“疆独”呼应,不断挑战宪法和基本法构成的宪制秩序,动摇“一国两制”的根基,香港和谐稳定的局面受到衝击,香港充满了风险。在立法会,拉布、流会现象不断,有的议员竟然上演“全武行”,莊严的议事殿堂成了拳脚相加的武术馆。这些乱象,让人感到香港社会充满不确定性,这怎麼能让外来人才安心?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安全需求”居於第二位,属於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如果一个社会让人觉得缺乏安全感,就算不会造成大批人才外逃,也会让人望而却步,视为畏途,影响人才流入。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七一以来,香港“政治争拗”的现象逐步得到遏制,社会环境逐渐向好,这种氛围值得全体港人珍惜、呵护和巩固。

房价居高不下,人才难安居

人才在一个地方居留,一定会考虑生活成本。香港房价畸高,无疑是影响人才居留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近几年,儘管特区政府在改善住房方面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但主要聚焦低收入市民。比起每月用15%收入租住公屋和用36%收入自置公屋的人,收入超出公屋上限无法享受公屋福利,却又无力承担高昂私屋的“夹心层”才是最无奈、痛苦的。“夹心层”裏面就有许多领域的人才,无论是租房还是购房,他们往往要支出30%以上的收入,才能觅得满意的房屋,这样的居住成本实在是太昂贵了!令人才难以安居。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已成为吸引人才汇聚的“洼地”。深圳本市大学生大部分选择留在深圳工作,广州的毕业生中除了一半左右留在广州工作外,其余毕业生迁入的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一。深圳房价在内地城市中也是居高不下,但为什麼能吸引人才?除了深圳经济发展有活力、创业氛围自由浓厚、宜居等因素之外,深圳政府推出了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比如,自2011年始深圳市推出“孔雀计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人才、创业和住房等补贴。2015年,深圳市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又推出了租房补贴政策。

创科发展滞后,人才难乐业

香港市情当然与深圳有所不同,房价畸高主要源於“地域狭小”的地理条件。林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明日大屿”,可新增土地1700公顷,为百万人提供住宅,突破“房价受制於地价”的困境,堪称大手笔。香港各界应该支持这一计劃,从根本上破解房价畸高的难题,这也是吸引人才的办法之一。

人才总是向有利於其施展才华的地方流动。─这是规律。美国硅谷之所以能汇聚世界一流的IT人才,正是由於那裏的创新环境更利於创新人才施展才华。反观香港,创新科技发展滞后,降低了对创科人才的吸引力。

回顾过往,特区政府关於建立创新及科技局的议案在立法会受阻多年,直到上一届政府,在梁振英卸任特首前夕才获得通过。由於长期缺少一个机构专事推进创新科技,香港这些年创科工作明显滞后。香港城市大学昨天发表《2018年大湾区科研创新综合分析及展望报告》,分析了过去五年大湾区11个城市的科研创新表现,香港科技人才约50万人,排行第三,落后於广州和深圳的分别240万和130万人。科技企业数目方面,香港有173间,排倒数第二,排首位的广州就有2.7万间。香港的科研投入金额有49亿元,排第三,亦落后於广州和深圳的分别327亿和100亿元。专利发明方面,深圳以20万项排首位,香港仅有1000项,排倒数第二。另外,香港的研发投入、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数量、风险投资总量等都落后於深圳,而研发主体主要依赖於教育机构,说明企业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校园“吵吵闹闹”,人才难成长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林郑为首的新班子就任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科发展的举措,相信会对创科人才形成不小吸引力,其正面效应将在未来的日子裏显现。

分析了“现有人才”之后,再看看“未来人才”成长环境又如何?可以说,情况更不容乐观!

过去五年间,“港独”势力不断向校园渗透,大学变成了政治势力的“角力场”,学生会衝击校委会、限制校委人身自由的事情有之;激进学生在校园内张贴“港独”言论的事情有之;大学教授教唆大学生“违法达义”“勇武抗争”者有之。黄之锋、周永康等人更是逾越了法律的底线,煽动暴力,破坏社会秩序,受到法律制裁。还有一些丧尽天良者,竟然把触角伸向中学、小学,向未成年人散发鼓吹“港独”的资料。校园“吵吵闹闹”,人才如何成长?

香港培育人才的优势在於中英双语、国际视野和聪明“醒目”等,但欠缺的是对宪法和基本法的正确认知,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历史观念缺失。补上这一课至关重要。最近一年多来,特区政府把人才培育放到了施政的很高位置,採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把中史列为初中必修课、增加教育经费、增加教师职位等。这些举措将有利於改善人才的成长环境,相信假以时日,定有收穫。

  香港人才排位下跌六位,原因也许不止以上四点,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务实态度面对“排名下跌”这一事实,深刻反思,找準癥结,对症下藥,这样才能提升香港人才竞争力。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港区上海市政协常委

  註:《大公报》独家报道,如有转载,请註明出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