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点击香江 | 从“逆向隔离”看新届政府开题破局的担当和能力

2022-09-02 04:23:33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日,行政长官李家超与广东省、广州市及深圳市领导举行视频会议,他在随后的记者会表示,香港提出“逆向隔离”的方案得到粤方及深方的支持,将成立专班落实推进。“逆向隔离”是指香港赴内地人员先在香港隔离,再前往内地,以符合内地“7+3”入境检疫政策。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意味着“通关难”有望得到逐步解决,望眼欲穿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当下,与内地通关已变成解决香港诸多问题的“总开关”,无论是港人赴内地探亲、工作、学习,还是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企业开拓内地市场,一关不通,一切无从谈起。李家超带领新一届特区政府主动作为,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体现出开题破局的担当和能力,值得肯定!值得点赞!

  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昨天下午起,笔者看到听到香港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逆向隔离”。“逆向隔离”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符合内地的防疫政策。疫情爆发以来,内地采取世界上最严谨的防疫措施,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内地有14亿多人口,且人口流动性大,病毒传播风险大,而内地的医疗保障水平不如香港,也不如许多发达国家,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导致医疗系统崩溃,后果严重;相比之下,“动态清零”是成本最小的防疫措施。“7+3”入境检疫政策,比起香港的“3+4”严格了一些,但这是符合内地实际的,这个底线不能突破,“逆向隔离”满足了内地的这一要求。

  其二,符合香港实际。以往谈及“通关难”,市民最敏感的有两点:首先是隔离。由于存在“两制”的差异,部分港人心理上难以接受在内地“被隔离”。其次是“健康码”追踪功能。由于涉及隐私权,部分港人也不愿接受。“逆向隔离”的办法,是把隔离这个环节放在香港,然后透过闭环管理的通道,把入关人士送入到广东一方,这样一来,香港居民的接受度大大提升。

  由此可见,办法总比困难多,思路一变天地宽。凡事只要去用心做,总能找到办法。李家超在竞选时提出“以结果为目标”的口号,又称要建设实践型政府,要“能干事、会干事、幹成事”。从“逆向隔离”破解“通关难”看,李家超和新一届政府正在用行动兑现诺言。

  以“对接思维”代替“隔离思维”

  在推进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中,为什么以往感觉难度那么大呢?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心魔”作怪!回归以来,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在内的人士,总有一种强烈的戒备心理,担心“两制”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被打破,时时处处强调香港与内地的差异性。在这种过于强烈的戒备心理作用下,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你我不同”,应该“隔断”,姑且称之为“隔离思维”。

  思维模式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因而,遇到与内地沟通合作的难题时,大家陷入了同一个逻辑陷阱,坐困愁城,束手无策。但我们应该看到,“一国两制”本身就是一大创举,当年提出用边个制度解决港澳问题,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气和宽阔胸襟!今天的我们,反而在枝节问题上都难以破题,实在不应该。“一国两制”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大创新,必须以创新精神去推进。香港是首先实行“一国两制”的地方,理应为后来者提供样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央希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各界也清醒地认识到,香港最大的支撑是祖国,香港最大的机遇在内地,香港最现实、最广阔是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对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必须以“对接思维”代替“隔离思维”!必须在“对接”上想办法,而不是在“隔离”上找理由。

  李家超昨天在记者会上还介绍,这次粤港双方的沟通很有成效,双方同意再强化设立13个粤港合作专班,包括北部都会区、南沙方案、青年创业就业实习等,港方各专班由专责司局长牵头尽快与内地展开对接。由此可见,以“对接思维”谋合作,以开放心态向未来,局面就会焕然一新。

  建设“有为政府”才刚刚起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

  香港长期奉行“积极不干预”的政策取向,久而久之,“不干预”也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政府做任何事情都按部就班,一成不变,这怎么行呢?时代在变化、世界在变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带来的结果,是各种矛盾由小变大、由暗到明,越积越多,最终会集中爆发,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就是政府要转变观念,在市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地方,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市场调节失灵的地方,政府主动拾遗补缺,维护社会公平。

  如今,香港正处于由乱到治转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建设“有为政府”才刚刚起步。在解决许多难题上,特区政府需要开题破局,勇于担当。比如,备受关注的“住房难”“供地难”,在两难之间,难道就找不到出路吗?香港的许多法律是港英政府时期制定的,有的已逾“百岁”,许多条款与当下的香港实际不适应,为什么不能修订呢?要开题破局,就要在这方面有根本性变革、有历史性突破。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谈及“爱国者治港”时阐明“五个善于”的标准,其中就有“善于为民办实事”;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以“逆向隔离”的办法破解“通关难”,是为民办实事的生动体现。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思路对头,“硬骨头”是完全可以啃下来的。期待李家超和特区政府继续努力!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注:《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